王昭君出塞和親
漢朝時候,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貴族經常擾亂邊境的安寧。漢朝對付匈奴的辦法有兩條:一條是派兵把匈奴打跑;另一條是把皇族的女兒嫁給匈奴的單于,也就是匈奴王,求得兩家和和睦睦,叫做“和親”。多年以來,漢匈兩族,有時候和好了,就像是一家人似的,有時候又翻臉不認人,打起仗來。
后來,匈奴出了個呼韓邪單于,誠心誠意地要同漢朝和好,結束那害族害民的戰爭,他曾經3次從北方到漢朝首都長安,朝見漢朝皇帝。漢朝皇帝每一次都十分隆重地設筳接待他,走得時候,還送給他許多貴重的禮物。
呼韓邪單于第3次來到長安之時,正好是漢元帝當皇帝的時候。他從北方帶來許多禮物,有健壯的戰馬、上乘的羊皮和狐皮等,送給漢元帝。有一天,呼韓邪單于十分真誠地向漢元帝提出一個要求,說:“漢王,我呼韓邪還沒有婚配,想娶一位漢家姑娘,當漢家的女婿,不知行不行?”
漢元帝捋了捋胡須,問:“哦,你想娶位漢家姑娘?這是為什么?你是匈奴王,美麗的大草原上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姑娘。為什么一定要娶漢家姑娘呢?”
呼韓邪單于想了想,回答道:“我愿意和漢朝結親,保證兩家永遠和好!”
漢元帝一聽,兩眼閃射出光彩,連連說道:“好,你這個想法好!我答應你這個要求,過幾天就讓你在宮中選一位美麗的姑娘。”
朝見結束后,漢元帝立刻派大臣到后宮給宮女們傳話:“誰愿意嫁到北方匈奴去,皇帝就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
宮女們都是從民間選來的,雖然不愿意一輩子呆在皇宮里,可一說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到匈奴去,那誰也不樂意。兩天過去了,宮女們沒有一個人報名,這可急壞了漢元帝。正在這時,有個宮女叫王嬙,又叫王昭君,自愿報了名,愿意離開長安,嫁到匈奴去。
王昭君從小就失去了母親,15歲時父親為守邊塞同匈奴族打仗,結果戰死在沙場。是漢宮中的姑媽姜夫人照顧、撫養了她。16歲時,王昭君被姑媽送進了漢宮,從此她長年住在深宮里,既見不到皇帝,又不能去宮外走動,雖然有吃有穿,但總是呆在墻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寂寞生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昭君每天都要來到花園里,倚著廊柱,仰望高高的宮墻。她不由得會想起疼愛她的爸爸媽媽,想到在后宮等待皇帝宣召的3000姐妹,想到自己要一輩子被關在宮中的院屋內生活總是禁不住流下傷心的淚水。是啊,什么時候能變成一只大鵬鳥,飛出宮外,呼吸自由的空氣,那該多好呀!
這次,匈奴單于呼韓邪來長安求娶漢朝公主,是真心真意的。但是,絕大多數宮女怕去塞外生活太艱苦,又擔心一去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故土。19歲的王昭君可不這么想。她想要是自己能去塞外,使漢匈兩族人民永遠和好,團結和睦,不再打仗,不再有人像爹爹那樣死去,百姓能安居樂業,哪怕生活再苦,永遠不回故土,也心甘情愿。
可是,一心想讓王昭君當“萬民之母”(皇后)的姑媽姜夫人,聽說王昭君遞上了請求出塞的帖子,氣得她直跺腳。
姜夫人匆匆忙忙來到王昭君的寢宮,哭天抹淚地說:“孩子,你好糊涂呀!眼看就要當王美人了,為什么偏偏要到匈奴去?”
王昭君動情地拉住姜夫人的手,說:“姑媽,我辜負了您對我的培養,對不起了!我在宮中已傷透了心,再說我不想讓漢匈兩家世世代代結下深仇大恨,不愿看到更多的像爹爹那樣的將土戰死在沙場,我一個普通女子,要是能為漢朝做點事,也算對得起生我養我的這塊土地了。”
“反正我不讓你去,你得聽我的! ”
“姑媽,我主意已定,您就別阻攔我了!再說請求出塞的帖子已遞交給皇上了。”
姜夫人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一長串淚珠撲簌簌滾落下來。
漢元帝接到王昭君的帖子后,心里很高興。總算有位漢家姑娘愿意去塞外了。可是,當他聽說王昭君長得十分迷人,又很有見識時,心里又有些后悔,想把王昭君留下來。關鍵就看她愿不愿意留在漢宮了。
這天上午,寢宮外鼓樂齊鳴,正門大開,走來兩隊官員,一隊官員領頭的是位中年太監,手拿黃綾;另一隊官員領頭的是位老年太監,捧著圣旨。兩位太監都等著王昭君跪下來接旨。王昭君心里早就打定主意,不愿做皇帝的王美人,她只瞥了一眼拿黃綾的太監,從從容容走到老太監面前,跪下接旨。
老太監清了清嗓子,大聲傳旨:“漢匈和好,就像天地同春。王昭君知書達理,德行高尚,可以為呼韓邪單于挑選,請即刻上殿。”
王昭君謝過皇上,平靜地接過了圣旨。隨后,她回到寢宮,立即梳妝打扮。裝束完畢,在一群宮女的簇擁下,王昭君神采飛揚地向皇宮走去。
漢元帝和單于呼韓邪都坐在金殿上,等待接見王昭君。這時候,一陣動聽悠揚的宮樂聲響起,漢家姑娘王昭君光彩照人地走進了宮殿。
王昭君不愧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面容姣美,身段婀娜,一身輕盈的衣衫,飄飄欲動,仿佛一位仙女降臨到人間。漢元帝、呼韓邪單于以及滿朝文臣武將都睜大了眼睛,被王昭君美麗的風韻吸引住了。王昭君跪拜在漢元帝和單于呼韓邪面前聽命。
好一會兒,漢元帝才回過神來,問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同匈奴王結親嗎?”
“只要能讓漢匈兩家永遠和好,只要天下大安,萬民同樂,我愿意嫁給匈奴王!”
“好!我封你為公主,擇日就替你同呼韓邪單于操辦婚事。”
呼韓邪轉過身,滿臉喜氣洋洋地向漢元帝道謝:“謝謝您,漢王!我一定讓漢匈兩家世世代代像親兄弟一樣和好下去!”
漢元帝見單于對王昭君很滿意,就命王昭君唱一曲,以表示歡慶這樁喜事。宮女彈起一種叫箜篌的樂器,王昭君想起小時候從母親那里學會的歌——《長相知》:“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毋絕衰……”唱完這首歌,她又說,長久地互相了解,才能互相不猜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愿漢匈人民永遠長相知,長不斷!
漢元帝和單于聽了都夸贊她這話說得好。
不久,漢元帝挑了個好日子,給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辦了喜事,成了親。漢元帝還陪送了許多嫁妝,單是綢緞布匹就有1.8萬匹,絲綿1.6萬斤。
漢匈兩家結了親家后,漢元帝又在皇宮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歡送他們離開長安。
這天晴空萬里,陽光燦爛。王昭君伴著呼韓邪單于,騎著馬,抱著琵琶,向塞外匈奴的方向出發了。走到邊塞,眼前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王昭君心中頓然生起了思鄉之情。她想到從此就見不到家鄉了,要在草原上生活一輩子,心里不由得有些難過。這時候,她放眼四望,只見綠草如茵,一座座蒙古包散落在廣闊的草原上,遠處還傳來悠揚的牧歌聲。想想在漢宮里終日不見天日的生活,再看看眼前的景象,王昭君像魚游大海、鳥出籠一樣。呼吸到自由空氣的她,漸漸喜愛上了這片土地。王昭君禁不住捧起琵琶。與單于一道唱起了愿漢匈兩族百姓永久和睦的《長相知》。
從王昭君出塞以后,漢朝和匈奴相處得很友好。在兩家交界的地方,人們安靜地放牧牛羊,耕種田地,邊防城市也是到晚上才關城門,前后有60多年沒打過仗。
匈奴人民很感激王昭君給漢匈兩族帶來了和平安寧。在她死后,為她建筑了很莊重的墓。兩千多年過去了。昭君墓一直保存完好。她的墓就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境內。每年都有許多人去參觀憑吊,懷念這位為漢匈兩族架起和平橋梁的美麗使者。
上一篇:牛販子退敵救國
下一篇:瞿秋白臨難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