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出處:
《莊子·大宗師》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莊子游歷列國。正值盛夏時節,一日他走在路上,天空中黑云密布,隆隆的雷聲響個不停,莊子意識到馬上就要下大雨了,就緊走幾步來到一個驛亭下避雨。隨著一道靂閃劃過長空,伴隨著震耳的雷聲,大雨傾盆而下,地面上很快就有了一片片的水洼。突然莊子聽到“噼啪”、“噼啪”兩聲,隨聲音看去,竟然發現水洼里有兩條三四指長的魚兒。莊子驚訝不已,只是睜大雙眼看著。
真是三伏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一會兒就雨過天晴,火辣辣的太陽又照射在地面上。地面很快干起來,而那兩條魚兒依然在水洼里噼噼啪啪地翻跳著。這可怎么辦,兩條魚兒會被曬干的,莊子想。果然,洼里的水很快被蒸干了,看來魚兒是死定了。但事情并沒有像莊子預料的那樣發生,其中的一條魚兒把很多水泡吐抹在另一條魚兒的身上,以免它的同伴被曬干,另一條魚兒也是如此,就這樣,兩條魚兒互相用吐出的水沫濡濕著……莊子看得呆住了,自言自語道:真乃相濡以沫也!
也許是魚兒的相濡以沫感動了上蒼,滾滾的雷云去而復返,霎時,又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突然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兩條魚兒騰空而飛竄入云中。莊子仰頭望時只見兩條蒼龍翱翔云際,云龍發出巨大的聲響滾滾而去。
莊子感懷于此,取出筆墨紙硯刷刷點點寫下四個大字:“相濡以沫”,并將紙貼于亭壁之上,后人便將此亭叫做“相濡亭”。
成語“相濡以沫”流傳至今,意思是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兩條魚兒在泉水干涸的池塘中互相用哈氣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一點點唾沫涂抹于對方的體表,使對方茍延殘喘,盡可能延長一些生命。在生存危機降臨時,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這是何等高尚的道德品性。“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極其形象地把“仁義”情懷推向了極致。
上一篇:田真嘆荊
下一篇:結草銜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