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善·螺害成災
廣東中山市沙溪區一個巴西華僑于1981年引進一種水產種苗——福壽螺,那時人們發現這種螺粗生易養,蛋白質含量高,可以食用。1984年廣州郊區科委組織有關專家鑒定,認為它具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新型副食品,于是一些新聞單位也在報道中刮起了“養螺致富”的旋風。接著,水溝、魚塘甚至水缸里都養起了福壽螺。但是,由于福壽螺本來就味道不佳,從1985年開始就難以銷售。原來圈養不嚴的福壽螺被棄于荒野河涌農田,這些繁殖速度極快的小動物在農田里如魚得水,成片地攝食禾苗蔬菜,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和規模繁衍擴散。如今在廣東、福壽螺已成為繼鼠、蟲、病、草之后又一大害,1991年全省稻田發生螺害面積達1000萬畝,汕頭市每年要發動幾十萬人投入滅螺活動。真可謂請神容易送神難!
福壽螺禍害給了我們什么教訓呢?據有關部門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引進種苗的積極性很高,但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種苗引進都有一套法規予以監督制約,而水產種苗的引進至今沒有立法。到目前為止,福壽螺的引進竟然查不出立項單位,找不到審批部門,更沒有通過檢疫手續。從這我們可深深認識到引進政策必須要有完整的管理機制作保證,另外,管理咨詢服務機構也應逐步建全,從而全衡市場效益,做市場可行性預測,以免盲目生產,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上一篇:第布蘭杰斯的一個數學證明被學術界輕易否定了
下一篇: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