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美學之失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也是國際精神分析學創始人。他創立的無意識理論幾乎滲透了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并被譽為與哥白尼日心說及達爾文的進化論相媲美的三大發現,這一比喻未免過分,但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也確實給世界文化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精神分析是一種探索和研究無意識的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是由本能的性沖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的。性的沖動處于無意識之中,是不受人的理智支配的非理性力量,它奉行快樂原則,總是謀求把本能投向外界進行發泄,因而受到屬于理智的自我與超我的制約,這種制約就是一種沖突,本能沖動并不因為受到理智的壓制就停止謀求能量發泄,這就是所謂能時守恒定律在心理學上的表現。本能沖動的升華和轉移就成了文明的源泉和藝術創作的動力。
他認為文藝是性欲的升華,文藝的作用就在于使作家藝術家及讀者受到壓抑的性欲,得到一種變相的補償和滿足。人們為什么要愛美呢?就是因為生活是痛苦的,而對美的愛好則是被壓抑的性欲得到轉移和陶醉的最完美的例子。弗洛伊德還舉例說,悲劇的目的就是通過發泄強烈的感情而使觀眾得到安慰、快樂與享受,并且與伴隨而來的性興奮相和諧。這種美學就是弗洛伊德泛性欲主義的體現,其缺憾之處在于:
其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量美的事物,例如仰望星空是所產生的愉悅,或欣賞一束鮮花的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與性欲毫無關系的,因而弗洛伊德對文藝的解釋是極片面和武斷的,必然會無視人性的社會屬性,將會使人類成千上萬年的社會進化毀于一旦,又使人類社會重新回到動物世界中去。
其二,弗洛伊德把白日夢做為藝術創作的題材,有主觀唯心主義之誤。因為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藝術應該從生活中選取創作的題材,盡管夢可以作為藝術描寫對象,但仍可視為對生活的曲折反映。只有到火熱的生活中選取題材,才能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上一篇:第二次定海之戰的教訓
下一篇:緊張過度防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