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輕敵·百丈失利
1935年9月中旬,紅軍左、右兩路軍奉張國燾的命令,分別從阿壩和包座、班佑地區南下,向大金川流域的馬塘、松岡、黨壩一帶集結。劉湘川軍發現紅軍大部南下,乃沿大小金川地區布陣防堵,此時南下川西南作戰的紅軍又與蔣介石的“剿匪”大軍相遇,遂揮軍向名山、邛崍地區進擊。10月16日紅軍攻克邛崍、名山大路上的重鎮百丈,即將進入人糧極豐的川西平原。劉湘下死命令要川軍拼死奪回百丈,援救名山守敵。敵人十幾個旅從東、北、南三面向紅軍發起進攻,拉開了百丈決戰的戰幕。百丈一帶,地勢開闊,多丘陵、樹叢、深溝、水田。戰斗一打響,敵人即集中強大炮火,向紅軍陣地猛烈轟擊。成批敵機盤旋上空,瘋狂施行轟炸。整營整團的敵軍,輪番向陣地猛攻。從黑竹關到百丈10多里的戰線上,處處是戰火硝煙、刀光血影。紅軍堅守在月兒山、胡大林、鶴林場及黑竹關至百丈公路沿線的山崗叢林地帶,與敵反復拉鋸,因該地區交通方便,敵人調兵迅速,后繼力量不斷增加。22日,百丈被敵突入,紅軍與敵展開激烈巷戰。指戰員子彈打光,就同敵人進行白刃格斗,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直至與敵同歸于盡。百丈戰斗,是一場空前劇烈的惡戰,打了七天七夜,斃傷敵人一萬五千余人,紅軍傷亡亦近萬人,敵我雙方都打到了精疲力盡的地步。在敵又增兵的情況,紅軍只好放棄原計劃,從進攻轉入防御。11月下旬,撤出百丈地帶。
百丈失利,教訓何在呢?第一,對川軍死保川西平原的決心和作戰能力估計不足,想一口吞掉敵人,打到川西平原去,這是導致決戰失利的主要原因。第二,與此相聯系,紅軍高度集中兵力不夠。敵80個團以上,縱深配備,左右呼應,紅軍只集中15個團的兵力進擊,兵力不足,捉襟見肘。第二,戰場的選擇失當。百丈一帶,地勢開闊,部隊的集結、隱蔽、攻防受很大限制,極易遭受敵機襲擊與炮火殺傷。當敵發起反攻時,紅軍處在十余里的長弧形陣地上,三面受敵,相當被動。另外,部隊習慣于山地戰、隘路戰,面對平地、水田、林帶戰斗,則缺乏經驗。
上一篇:忽視后勤保障的惡果
下一篇:恩格斯命名“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