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帝國文明的偉大遺產
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是在一系列社會性因素制約下形成的,是不同歷史時期宇宙觀、社會治理體系以及核心文化價值觀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技術水平和思想文化程度。長城不是中華大地上一道道自然的、物理的、僵死的、割裂的、逐漸消失的人工堆砌物,而是一條條連貫的、前后相續的、始終涌動的、奔騰的、鮮活的、與歷史交融的、蘊含文化意義的偉大遺存。長城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半數歷程的見證者,帝國歷史與長城建造相始終,長城與帝國文明彼此成就。
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從王國制到帝國制的巨大轉型期。此時,夏商周以來所形成的王國制社會治理體系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了,且這種不適是全方位的,社會各個階層都有此認知并努力探索變革,“百家爭鳴”本質上就是不同學術流派對社會治理體系全方位思考的概括和總結。各國在迷茫中紛紛進行變法,郡縣制的萌芽已經出現,直至秦帝國及西漢,以陰陽五行相克相生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地緣大一統中央集權郡縣制為社會治理體系,以規矩為核心文化價值觀的為人處世方式的漢文明體系逐漸構建完成。
新的社會發展態勢促成了新的防御方式,打開封閉式的圍墻,利用長長的墻體來防御的軍事工事相繼在邊境出現。戰國中期,長城還主要修建在中原地區,是各農業國家之間相互防御的產物;戰國后期,長城開始出現在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交匯的地帶(秦趙燕),并且幾乎都是農業民族為了防御游牧民族而修建的。
自戰國開始的社會治理體系探索經過兩百多年的實踐,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標志,大一統理念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完成。從此,古代社會開始從王國時期進入帝國時期。帝國時期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就是長城,作為農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軍事防御工程,從秦漢至明清,它一直橫亙在農業和游牧兩大世界之間。長城與帝國文明的興衰相始終。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秦帝國建立之前,北部的匈奴族也是部落林立互不相屬;秦帝國建立十年后,前所未見的統一的草原游牧帝國也橫空出世,從此開始直到近代熱兵器流行結束,圍繞長城所進行的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互動,始終是中華文明演變過程中的主旋律。
上一篇:長城成就了中華文明
下一篇:長城的出現和長城地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