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疏防,伊闕慘敗
楚懷王客死于秦后,中原各國的君主都憤恨秦昭襄王的欺詐殘暴,再次合縱抗秦。公元前296年,齊、魏、韓、趙、宋五國聯(lián)軍伐秦,兵臨鹽氏(今山西省安邑縣)。秦被迫將奪占的封陵還魏國,將奪占的武遂歸歸還韓國,五國聯(lián)軍才撤兵。
秦國雖將封陵、武遂歸還魏、韓,但黃河南岸的宜陽地區(qū)仍為秦軍所據(jù)。宜陽西為崤函諸山,南有伊闕山,東有嵩山山脈的轘轅諸山,北有黃河,地形十分險要。因此,秦軍便以宜陽西部山地為依托,準備與韓、魏聯(lián)軍在伊闕和轘轅地區(qū)決戰(zhàn)。
公元前295年,魏襄王與韓襄王均死去,趙國也發(fā)生內(nèi)亂,趙武靈王被困死在沙丘。秦昭襄王乘此時機派司馬錯出武關(guān),威脅韓、魏兩翼。兩年后,秦軍又攻占解邑(今山西省運城縣),威脅魏國的安邑。韓、魏兩國面臨秦軍的進逼,各起傾國之兵攻秦,希望能奪回宜陽地區(qū)。秦國也在此集中兵力,準備迎擊。并派向壽統(tǒng)一部兵力進攻武始(今河南洛陽縣西),派白起進攻新城(伊闕以北)。公元前293年,韓僖王命公孫喜率韓、魏聯(lián)軍24萬人援救新城。這時白起已為秦軍主將。此人知兵善戰(zhàn),避開韓、魏聯(lián)軍的攻勢,率秦軍主力繞其后方,將其壓迫至伊闕山狹隘地區(qū),予以殲滅。伊闕之戰(zhàn),秦軍斬殺韓、魏聯(lián)軍24萬人,俘虜主將公孫喜,占領(lǐng)伊洛地區(qū)韓城5座。韓魏從此一蹶不起,其他國家亦為之震驚。
后方疏防,是韓、魏伊闕殘敗的主要原因。由于韓、魏聯(lián)軍一直采取正面進攻的攻勢,顧前失后,沒有注意后方的防守,致使秦軍繞其后方,迫至伊闕的陜隘地區(qū),遭慘敗。
上一篇:后人忘記了達芬奇的勸告
下一篇:哈恩忽視理論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