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孟子廟·山東濟寧孟子廟
孟子(約為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幼年喪父,母親望子成龍,為尋求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曾三遷住址。
孟子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他認為人性本善,“民為貴”。他將孔子的思想及學說進一步發展,被后人稱為“亞圣”。孟子廟,又稱“亞圣廟”,宋景礻右四年(公元1037年),始建于鄒縣東北12公里處四基山西南麓的孟子陵墓前。后遷至現鄒城市南關。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后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筑“亞圣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一木坊,名為“繼往圣”、“開來學”,意為彰顯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亞圣廟石坊為亞圣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于明萬歷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飾以寶瓶、穿云板,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亞圣廟”金字楷書。左右坊心鐫以“云中翼龍”、“海水蛟龍”圖案。東廡、西廡位于承圣門內,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亞圣殿是孟子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皆有覆蓮狀礎座。前廊下八根柱上飾以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番蓮等圖案。殿外梁坊斗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圣殿正中設有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采用宋代元礻右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集楷、行、隸、篆各種字體。其中所存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墻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圣公》圣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均為珍貴文物。
孟廟內植有柏、檜、古槐、銀杏、紫藤等各種樹木430株,大多栽種于宋、元時期。孟廟的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
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
上一篇:名人廟·扁鵲廟·山東濟南扁鵲墓與扁鵲廟
下一篇:名人廟·姜太公廟·山東淄博姜太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