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誤入歧途
“打油詩”最早出現于中唐,因“張打油”其人得名。據說張打油曾于某冬日雪后在自家照壁上題詩一首:“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縣官看后大怒,認為此詩太過離經叛道難免貽笑大方,于是將張打油抓往縣衙,一頓訓斥之后,命他另作一首以示改悔。張打油脫口吟道:“百萬賊兵困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時值安祿山叛軍被困南陽)縣官聽后哭笑不得。
這雖然只是民間傳說,卻反映了下層群眾的口味,體現著“打油詩”這一文學樣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但盡管這一文學樣式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卻畢竟缺乏意味深長的內容。大多數的“打油詩”內容淺薄無聊,形式也千篇一律,實不能登文學的大雅之堂。如傳說張打油所作的《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又如一首《他鄉逢親》:“獨自去咸陽,見舅如見娘。二人雙流淚,三行!(舅一目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些詩的作用,長期以來僅被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權博一笑而已。從真正的文學角度來看,其價值是微乎其微的。
但例外的情況也有。如唐詩人王梵志,擅長運用俚俗的語言進行詩歌創作,寫出大量反映勞動群眾生活與疾苦的作品。他的詩生動形象,多用自我解嘲的筆調,于戲謔中有所傾訴或揭露,可稱之為“含淚的微笑”。例如他的一首詩“他家笑吾貧,吾貧極快樂;無牛亦無馬,不愁賊抄掠。”又如一首“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從這些詩中都可見出他的創作風格。如果他的詩也可稱作“打油詩”的話,這才是“打油詩”的正途。遺憾的是,他身后的人或者才不足以為繼,或者才濟而不屑為之,竟至使梵志詩長期不傳。直到幾十年前,才有人在敦煌發現了王梵志詩的殘卷。之后加以整理付椊,他的詩才終于得見天日。此時,千百年的時光早已匆匆而去。
上一篇:“打倒軍內一小撮”
下一篇:“搶救失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