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科學家的經歷看人貴有自知之明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學生時代曾走過一段彎路,被視為“不堪造就的低能兒”。他考取德國哥丁根大學后,第一學期攻讀文學。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到學期終了時,文學院給他的評語卻是:“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食古不化,他寫的字比刀割還要一絲不茍。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會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懊喪之余,他改學油畫。不到半年,藝術大師基于同樣的原因,又給他下了個結論:“不是可造之才”。連續受挫,迫使他對自己進行一番深刻的反思。他認識到自己過于刻板,不具備從事藝術創作的才情,卻具有適合于科學研究的精細、準確、嚴謹的個性。第三次他便改學化學。由于他做實驗一絲不茍,刻意求精求準,而且計算絕無差錯,因而深得教授的賞識。于是,他由“不堪造就的低能兒”變為“前途遠大”的高材生。1869年,瓦拉赫獲得博士學位。以后他繼續努力,終于成為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大師。
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念書時也都受過很大挫折。愛因斯坦因沒有學好那些需要記憶的功課——德文、法文、動物學、植物學——而沒考上聯邦工業大學,被迫重新學習中學課程。中學時的訓導主任甚至對他父親下斷言:“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愛迪生則因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滿足于課內枯燥的說教,被老師認為愛搗蛋,“成績不佳”,上學才三個月就被勒令退學。但是,在人生道路上,他們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個性和長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避開自己記憶力差、動作較遲鈍的短處,選擇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對自己感興趣的空間、時間問題尋根刨底地追究下去,最終使他在物理學上取得輝煌的成就,趕上并超過了牛頓。愛迪生則根據自己好動手做實驗、記憶力強的長處,選擇了應用技術,成為偉大的發明家。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來自他對自己個性和長處的估計,人貴有自知之明,誠然不假。
上一篇:從《木經》失傳說起
下一篇:從詹天佑掛鉤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