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經》失傳說起
《木經》是宋代著名匠師喻皓所著的一部關于木工建筑的專著。關于喻皓,由于他只是一名匠師,不是官,不是吏,傳統的史書自然不給他立傳,因此對其人生平也就難知了。但是關于他的事跡,他的功績,卻由他的杰作——一座座建筑為他樹起了 一個個豐碑。
989年他主持建成了開封的開寶寺塔,塔十三層,八角形,建成之初卻是一座斜塔——塔身向西北傾斜,人們嘲笑他的施工,然而殊不知這正是喻皓的精心設計!原來他了解到當地土質松軟,常年刮西北風,他就有意使塔身傾向西北,以備若干年后塔身下陷,經西北風恒吹,則塔身自會矯正。杭州的焚天寺塔也出于喻皓之手,當開始建造到第三層時,塔身搖晃不穩,喻皓乃令木工在每一層鋪上木板,釘住木梁,遂使塔身穩定,由此人們送給喻皓一個美號—“活魯班”。
喻皓把他一生的經驗寫成了一部書,就是《木經》,共三卷。這是一部指導木工建筑的極有價值的著作,然而,此書在宋以后竟失傳。其失傳原因可能有多種,或由于其無力付梓,流傳不廣,或由于門徒秘而不傳,無論出于那一種原因,都在于當時人們對工程技術的書籍重視不夠,或出于狹隘心理阻止此類書籍流傳。
中國古代有些技術是當時世界第一流的,如建筑、雕刻、陶瓷、防腐、冶造等等,各種技師也都曾把他們的經驗口傳心授,或寫成文字,但是又有多少失傳于后世呢。像馬王堆的防腐處理,陶瓷唐三彩的技術及宋代各種名窯的燒制瓷器技術,有不少仍是謎,后人只能根據一鱗半爪的記錄加以仿制和再創造了。
人民大眾有無限的創造力,這需要有關方面及時總結和搜集。古代一些技術及其著述失傳就在于統治者不予重視。今天在民眾間仍有不少發明報告的新技術產生,然而有關方面及時搜集、整理、記錄、傳播工作并不是做得都很好,往往一些技術隨人的死亡失傳。一些出版部門對科技資料的出版認為其有一定行業性,發行量不大,也不積極組織出版推廣。恐怕千年之后,人們也會感嘆又有多少技術失傳了。
上一篇:僅有“自知之明”還不夠
下一篇:從幾個科學家的經歷看人貴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