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兩山一水”風光美
寧夏,山川秀麗,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寧夏絢麗的江山最突出的特色是“兩山一水”,即鐘靈神秀的賀蘭山,聞名天下的六盤山,雄渾壯闊的黃河。
賀蘭山縱臥于寧夏大地,飛峙于黃河之濱。它以風景清幽而出名,又以寶藏盛多而聞名。在賀蘭山東麓有個叫小滾鐘口的地方,游人若是順山坡走入溝盡頭再上到青羊溜山巔,會見到二十多處相互連接的古建筑院落遺址,周圍有許多西夏時期的殘磚碎瓦遺留在地表。遺址院落四周怪石嶙峋,松林蒼翠,山榆茂盛,清涼宜人。在此小憩,塵慮盡忘,心曠神怡。這就是歷史上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避暑故址。小滾鐘口內近年來又整修和重建了赤宇亭樓,景色更加引人入勝。雜樹蔥籠,芳草如茵,甘泉清冽,鳥鳴山谷,臺榭飛閣,流水曲徑,的確為一處游覽勝地。西夏曾在賀蘭山廣修佛寺僧院,那里有三十七處山口,幾乎無口不寺,大小達百余所。迄今尚存的名剎有位于北麓的武當山廟,在桔黃色的寺院建筑群中,還聳立著一座古樸的多寶塔。至今寺中還定期舉辦佛事活動,還有一些蒙、漢族進香者遠道趕來朝拜或游覽。賀蘭山上還有明代長城數段逶迤而存,拜寺口雙塔赫然屹立。如今這些山林古剎已經成為寧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賀蘭山的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生產水泥和化工用的石灰石儲量可觀,另有大量的白云石、石英砂巖等礦物儲藏,所以沿賀蘭山建立的大、中型水泥廠星羅棋布。賀蘭山還是野生植物的生長基地,有成片的油松林、云杉,雜有山楊、白樺等樹木,它們傲然挺立,勁風吹過,林濤如怒潮洶涌澎湃。據勘察,寧夏境內的賀蘭山區有一點九萬公頃林地,其中喬木林一點四萬公頃,木林蓄積量一百四十三萬立方米。改革開放以后,賀蘭山已被劃為全國重點自然保護區。賀蘭風光在保護區管理人員的精心保護開發下,顯得更加迷人。
六盤山是我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它的山體主要由紀頁貴砂巖構成。它在距今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開始褶皺成山,距今一千萬年前至一百多萬年前才形成今天的雄姿。六盤山風光旖旎,令人神往。米崗山是六盤山的主峰,海拔近三千米。游人若登上米崗山巔,但見腳下云海蒼茫,風激云揚。遠處群巒疊嶂,延綿不斷,近處梯田農舍,逡回山路處處皆是。登臨者此時會更覺山高天曠,襟懷空闊。六盤山上山楊白樺,深綠碧透,野菊芳草,競相爭艷,各種高等植物達七百八十八種,喬木林達二點六萬公頃,木林蓄積量一百二十二萬立方米。另外還有二百種脊椎動物,三十八種獸類,一百四十七種鳥類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個山脈樂園中。
六盤山勝名久負天下,歷代許多名人都曾到此。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翻越六盤、登上崆峒山,再前往北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七次到過寧夏固原,就是經六盤山而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特上六盤山避暑,不幸在這里結束了戎馬生涯。六盤山又是古戰場,山色玲瓏,戍樓刁斗,伴著無數將士熬過悠悠歲月。然而,歷史的新篇是由勞動人民書寫的。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翻過六盤山,三軍統師毛澤東站在山上,回顧長征的艱難里程,思慮未來的抗日戰略,率領紅軍繼續前進,創建了陜甘寧邊區。在陜北瓦窯堡,毛澤東揮筆寫下了氣吞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這壯麗的詩篇記載了工農紅軍的豐功偉績,激勵著人民最終推翻了反動統治。六盤山、富饒的山、歷史的山。
萬里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寧夏,使寧夏人民世世代代深受其益。黃河在寧夏地段首先經過黑山峽,這是個全長七十公里的石峽,它的一部分峽谷在甘肅地界。黑山峽兩側懸崖絕壁,隱天蔽日,青羊(石羊)奔走。在窄谷之中,黃水滔滔,猶如萬馬奔騰,景觀雄壯。黃河水流過黑山峽之后,河道立即寬闊起來,水波粼粼。黃河水流勢變得輕柔舒緩,蜿蜒坦蕩,河水攪拌著泥沙,慢慢沉淀下來。歷經千百萬年,黃河水將寧夏地區沖積成一塊六百里長的平原。于是,寧夏地區的人民世世代代仰賴黃河之利,修田地,鑿渠道,引黃河水灌溉黃土地。經過數千年的辛勤勞作,用自己的雙手把寧夏平原建造成了聞名遐邇的“塞上江南”。
寧夏黃河兩岸湖泊棋布,草木豐茂;湖水里魚蝦成群,隨手可撈,草原上灘羊奔跑,舉目可見。在黃河岸邊勞動人民興建起一連串的渡口碼頭,古代至解放前,這些黃河口岸運輸活動十分繁忙。河水中大船小舟,往來游弋運貨,羊皮筏子穿梭載客渡河。珍貴的寧夏土特產品如二毛灘羊皮,質地純正的藥材等等,就是從黃河水路上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外省地的布匹、百貨等也川流不息地經水路載入寧夏。有的黃河古口岸還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在銀川市東南約十五公里的黃河東岸,有一座古城遺址,這就是著名的黃河古橫成渡口。公元1698年,清代康熙皇帝御駕西征,平定蒙古貴族噶爾丹妄圖分裂祖國的叛亂。康熙一行自陜西進入寧夏府城,眾人就是從橫成渡過黃河的。康熙還把橫成口岸作為寧夏與內蒙古各部之間進行商業貿易的“市口”之一。直到解放后的一段時間,橫成渡口還有商貨過往。1959年,包蘭鐵路通車了,黃河上的長途河運才慢慢減少。
“兩山一水”構成了寧夏的江山多嬌圖,它們是歷代文人墨客稱頌的永恒主題。改革開放為寧夏山川披上現代化的服飾,兩山一水顯得更加燦爛輝煌。
上一篇: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絲綢之路”造就的多元文化
下一篇: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五寶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