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儒林外史》的珠鏈式結構
如果把小說比做建筑,那么小說的人物、情節就好比建筑用的磚木。至于建筑物風格是唐式還是歌特式,那就要看結構設計了。章回體是明清長篇小說的唯一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就好象把磚木建成小閣子,一字排開、雖紅磚碧瓦,終算不上鱗鱗大廈。《水滸傳》和《儒林外史》正是這種結構的典型代表。
《水滸傳》的結構是以塑造典型人物為中心的,還沒有跳出史傳文學的套子。正如金圣嘆評點《水滸傳》時所說的:“雖一部前后,必有數篇,一篇之中,凡有數事,然但有一人,必為一人立傳,但有十人,必為十人立傳。”這樣,一部《水滸傳》又可分為魯達傳、林沖傳、宋江傳、武松傳、花榮傳等等。
這種小說建筑學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故事情節ABCD地排列在一起,無論ABCD的敘述密度、情節長短有多少差異,相互間都可以獨立并列。將ABCD換作BDCA也不會對整體作品發生影響。可以稱之為串珠式結構。
《儒林外史》的結構形式就好象一條鏈條,它的模式是A情節中主人公是a,不知不覺中b出現,主題也從A過渡到B,成為一種前后相扣的連環體。
不論是串珠式還是鏈條式,都是一種簡單的線式排列結構。它們的情節之間并沒有什么有機織連,也缺乏各種交叉的線索將它們連綴成一種空間立體結構。
這種結構對明清小說的影響就是長篇和短篇只有篇幅的差異而沒有創作方法的不同。從長篇的《儒林外史》中抽出一個故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短篇。而將《水滸傳》中的一個情節拿出來繁衍,便是一部《金瓶梅》。作品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尾,可以在任何地方結尾,也可以永遠不結尾, 一如串珠子或連鏈條,三五個,三五百個,三五千個都是同樣的串法。這種結構并不是一種和諧的交響樂式的結構。
《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只是把情節和人物的散金碎玉排列給了觀眾,沒有付予它們建筑學意義上的覆蓋全局的龐大結構,使小說結構顯得很簡陋,可惜!
上一篇:《林黛玉》不只姓“芭”還應姓“林”
下一篇:《涑水紀聞》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