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兩次思想動搖和列寧
瑪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他生于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和面包師傅等。1901年起因參加革命工和幾次被捕。他在1905年會見列寧后思想進步很快。1906年,他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小說被認為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于十月革命后,他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活動。1934年,他主持召開了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并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他在長期革命文化活動中的表現說來是比較堅定的,但也曾先后發生過兩次思想動搖:一次是,他在旅居意大利卡普里島期間(1906—1913),由于工作關系,他曾一度接近了波格丹諾夫召回派①集團,受到他們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他的中篇小說《懺悔》里。列寧及時發現并熱情地批評幫助他認識了錯誤。在這之后,他又寫出了象《意大利童話》那樣的被列寧評價為“革命的傳單”式的作品;另一次是,由于他長期僑居國外,脫離國內火熱的革命現實,由于他于1913年回國后又一直居住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彼得堡;因此,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轉變時刻,他的思想又一度跟不上革命形勢的發展,跟布爾什維克黨發生了思想分歧。列寧在日理萬機的繁忙事務中,又及時、耐心地幫助、勸導他必須“徹底改換環境,改換接觸的人”,到工農群眾中去“遍觀建設新生活的情況”。他遵照列寧的忠告,一邊學習馬列主義,一邊深入工農群眾,先后兩次長途旅行,從農村到工廠幾乎走遍了整個蘇聯。他所耳聞目睹的祖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和英雄業績,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不僅寫出了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特寫《蘇聯游記》和《英雄故事》以及一系列重要劇本;而且還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對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即使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作家,由于他較長時間脫離工農群眾革命和建設生活的實際,由于他處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包圍中并過多地接受他們的思想影響,于革命形勢急轉時刻也會發生思想動搖,每當這種時候,革命領袖人物及時、熱情地給他以批評與幫助,是非常有益的。
上一篇:高仁杰嚴刑逼供
下一篇:高校院系調整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