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話曹劉
清人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劈頭一句就說:“讀《三國志》(《三國志通俗演義》)者,當知有正統(tǒng)、閏運、僭國之別。正統(tǒng)者何?蜀漢是也。”不錯,擁劉反曹是《三國演義》之主旨,作者在這一主題下敘事寫人、展開情節(jié),用筆當然不免有些偏心,尤其表現(xiàn)在對曹操、劉備這兩個人物的塑造上。
毛宗崗在評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時,認為其中有三奇,而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事實也證明,作者寫曹操奸絕,已達到“自《三國演義》盛行,又復演為戲劇,而婦人、孺子、牧豎、販夫,無不知曹操之為奸”(顧家相《五余讀書廛隨筆》)的地步,稱得上是深入人心。曹操以奸雄之號流“芳”百世,當自《三國演義》始。
當然,這種塑造人物的絕對化傾向使書中曹操對照歷史上的曹操有些走樣。但小說不是歷史,作者憑借大量虛構(gòu)的細節(jié)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奸雄形象,這應該與曹操雖奸尤雄的人物性格有關(guān),作者可以充分渲染他的奸詐、殘忍、狡猾、虛偽,但卻不能把他寫成懦夫、庸人,不能把他處理得太絕對化。但寫到劉備時就不同了。
本著擁劉反曹的原則,劉備是作者著力刻畫的正面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賢明君主的典型。所以作品中一抓住機會就表白他仁慈寬厚、愛民如子、知人善任、求賢若渴,如此如此。但劉備首先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位寬厚的君主。為了圖王霸之業(yè),他的所作所為必然會有一些不合做人的道德標準之處,如他一邊說是劉璋是他的族親,一邊揮軍進占西川。政治與道德的矛盾從來如此,本無法苛求,但作者偏要人為地拔高劉備這一形象,結(jié)果適得其反,使讀者覺得他仁厚愛民的一面也有假。就象毛宗崗在“攜民渡江”一回評語中所說:“或曰玄德之欲投江與曹操之買民心一樣,都是假處。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為假。”百姓不以為假,讀者可就難說了。于是有“劉備的江山哭來的”、“劉備摔阿斗,邀買人心”等等不恭之說,并附會出“大耳賊”的雅號,作者恐怕也不會想到吧?
對比劉備和曹操,作者“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法必然會留下的一個缺憾。
上一篇:誠齋的“活法”與“死法”
下一篇:費克斯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