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臨敵,一敗涂地
戰國中期,六國之間爭霸稱雄的戰爭亦在繼續。其中,以齊國的力量最為強盛,先后滅宋攻楚侵魏。齊湣王狂妄不可一世,甚至想干掉周王室而自為天子。
誘齊攻宋,聯合破敵,齊是東方大國,而燕是齊的近鄰,曾經受到齊國的侵略。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世兵占領燕都,殺了燕王噲。后來,由于燕國人民的強烈反抗,齊軍被迫從燕國撤兵。燕昭王即位后,對內廣招賢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報齊破國之仇。對外聯合趙國,爭取秦國,麻痹齊國君臣,并慫恿齊國滅宋,以削弱齊國的實力。經過28年的勵精圖治,燕國國勢復興。而齊國因興兵滅宋又南侵楚國,西侵韓、趙、魏三國,四鄰結怨。燕昭王遂乘齊國內外交困之際,派使者與魏、楚聯系,又派樂毅赴趙,并促使趙勸說秦國伐齊。秦本來與齊相約共分天下,豈知齊毀約攻秦、滅宋,勢力已侵入中原地區。秦也想趁機削弱齊的力量,便欣然應允伐齊。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國全軍出征。此時楚國已駐軍于淮南,準備奪取齊國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率軍向齊國進發,韓國還把相印授給了樂毅。齊湣王當時驕傲自恃,忘乎所以,并沒有料到燕國竟能聯合各國共同攻齊,及至發現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卒應戰。聯軍由西方攻入齊國。齊湣王悉起全國之兵,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雙方戰于濟水以西(今山東省高唐縣、聊城縣一帶),齊軍大敗,殘部狼狽逃竄,退回臨淄固守。
樂毅于濟西之戰殲滅齊軍主力后,厚賞秦、韓兩國之軍,遣其歸國,然后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進圍臨淄。
臨淄被圍以后,齊湣王被迫出逃,輾轉至莒(今山東省莒縣),委任楚將淖齒為相,幻想借楚軍的力量抵住燕軍。淖齒為和燕國瓜分齊國,殺死齊湣王,乘機奪回以前被齊國占去的淮北之地。
樂毅志在滅齊,故在占領臨淄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攻齊戰果的措施。在政治上,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撫民政策,實行嚴肅軍紀、廢除齊國苛捐雜稅等七項重大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齊國上下都愿歸順燕國。在軍事上,分兵五路攻取齊國各地:左軍向膠東東萊(今山東半島)進軍;右軍沿濟水南進阿鄄(今山東西南部)與魏軍會師;前軍沿泰山東進至海邊攻取瑯琊(今山東諸城一帶);后軍向北進至渤海;中軍占領臨淄以鎮齊都。僅六個月之間,即攻克齊國郡縣以上城市七十余座。僅剩下莒和即墨二城未破。至此,樂毅滅齊之戰勝利結束。
戰國燕伐齊濟西之戰,強大的齊國被弱小的燕國一舉殲滅齊軍主力,并攻克了七十余城,其慘敗原因,在于齊國自恃強大,四處樹敵,落入燕國圈套而不自知。當五國聯軍攻齊時,又倉促應戰,過早地集中主力與強大的聯軍交鋒,故而慘敗,幾致亡國。
上一篇:多舛的舒曼
下一篇:奸臣弄權桓公暴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