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中心在日本
名譽中外的敦煌石窟,是我國偉大的藝術寶庫,它猶如一串耀眼的明珠,鑲嵌在祈連山下的沙漠中,閃耀著奇異的光彩。
敦煌石窯,共有五百五十多個,保存著各式各樣的彩塑佛像三千多尊,各種內容的壁畫三萬多平方米,藏經文數萬卷。這些彩塑、壁畫和經文,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它反映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情況,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巨大的藝術創造力。
隨著敦煌的發現和被盜,敦煌的名字已響徹全球,研究敦煌藝術、文物已成為一種新興的專門學問——敦煌學。有些國家,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整理出版了不少研究著作,在世界各國中,日本研究敦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連東道主的中國也自嘆弗如,所以,日本學者常常不無夸口地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中心在我們日本”。這對中國人來說,真是奇恥大辱。可是,日本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學術成就呢?我們從中能否吸取一些教訓呢?
日本人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主要是對敦煌的考查),與歐洲相比要遲一些。但到二十世紀初以后,卻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在日本人的多次考察中,影響最大,所獲文物最多的要數大谷光瑞所組織的探險隊了。他曾三次率隊考察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多次考察了敦煌,從中竊取了大量的古代文書。這些文書大都收藏在日本龍谷大學,對后來日本敦煌學的興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日本學者對大谷隊收掠的文書進行整理、研究,陸續出版了五卷《西域文化研究》,收集了日本數十位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論文,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的轟動。可以這樣說,是中國丟失的文書使日本獲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從而也確立了日本在敦煌學上的霸主地位。
敦煌的被盜令人痛惜和深思。帝國主義的盜竊伎倆固然可恨,可當時清政府的無知和腐敗更令人痛心。如果當時對敦煌嚴加管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搖頭感嘆的地步。
敦煌畢竟在中國,我們的研究完全可以后來居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吸之余不必悲哀,我們的學者也完全可以在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研究,使敦煌學在中國的大地上發出最耀眼的光茫。
上一篇:教學做合一
下一篇:斷腸人和她的《斷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