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真不了
假冒偽劣商品,古已有之。所以標牌上雖然一再寫上“正宗”,人們還是不敢輕易相信。唯有親自試用試嘗,才能判斷真偽。北京的有名小食曰“王致和臭豆腐”,物美價廉,具有細、膩、松、軟、香幾個特點。從康熙年間到清末民初,盛名遠揚,人們不吃臭豆腐便罷,要吃便非是王致和的不可。同業們很難與之競爭。于是便出現了類似“真假王麻子”的以假亂真現象。其它商號慣用的辦法就是用諧音或近似王致和的標記混淆視聽,亂中取利。解放前宣武門外有一個王致和;延壽寺街南口有一個王芝和;興隆街有個致中和,廣安門內有個同致和。其實這些商號,與王致和并無任何瓜葛。據說菜市口有一家姓汪的,也做臭豆腐,也取名致和,以一萬元現大洋做資本,開業一年,因技術欠佳,將臭豆腐制成了其臭無比、無法入口的東西。結果是一敗涂地,關門了事。可見只冒名不頂實,最終還是要吃虧的。
按照相傳,臭豆腐的制作技術是安徽仙源縣王致和的專利。清康熙八年(1669年),王致和來京趕考落弟,打主意不回鄉里,而在京城邊讀書邊謀生。因幼年時學會磨豆腐的本事,所以每日磨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一年夏季炎熱,他的豆腐做多了,就把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加了些鹽及花椒,放在小缸里腌制起來準備以后食用。到秋涼再開磨房,才想起那小缸腌豆腐。打開缸蓋,臭味撲鼻。扔掉吧又覺可惜。嘗了一點,味道卻又不錯。于是送鄰里品嘗,皆稱味美。王致和從此便專心致志地做起臭豆腐來,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延壽寺街中間路西開辟一個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醬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和一些醬菜。臭豆腐是佐餐小菜,一開始打開市場時,是在貧民百姓之中。窩窩頭烙餅子就臭豆腐,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但由于味道新奇,漸漸地也擺上了有錢人的餐桌。至清末,還進入了宮廷的御膳房,成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光緒十二年(1886年),李虹若改訂《增補都門紀略》,后易名為《朝市叢載》,書中介紹了王致和的產品,把臭豆腐列了進去。醬園門前由清朝兩位狀元,一曰孫家鼐,一曰魯琪光,手書兩塊橫匾。孫家鼐還寫了兩副門對。“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及“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跖捶芙蓉。”冠頂恰為“致和醬園”四字。
上一篇:佳吉列夫兩次受挫
下一篇:假造軍情·未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