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辯論
清代的一次很有影響的學術辯論。康熙五年(1666)在江西白鷺洲書院進行,時江西布政使司參議施閏章,駐節吉安廬陵(今江西吉安),公余,常與鄉紳張貞生等赴白鷺洲學院講學,并主持中斷多年的“會講”。湖南名士楊洪才率徒與會,宣講姚江(王守仁)以心為宗的學術旨趣。原白鷺洲書院山長毛奇齡亦應邀,與楊辯論。毛奇齡主張與楊相反,認為不應該舍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空談人的道德修養,應該說是基本上比較現實的。但楊氏不答話。第三天午餐時,毛奇齡說到:“看來一個人要做到不遷怒實在太難。我昨天批評了廚子,今天看見他還是不順眼,于是又批評了他,這就是遷怒了嘛?該怎樣來改掉這個毛病呢?”這時候楊洪才舉起手來,示意在座的人安靜,然后說:“你不是說道德修養不能脫離具體事物嗎?那你要改掉這個毛病又該去求什么事物呢?”大家都覺得無話可說。于是毛奇齡突然醒悟,并且承認自己受到了教育。
這一辯論實際上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用偷梁換柱,以偏概全的慣用伎倆打敗了一個基本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治學傾向的學者。其實雙方都忘了“遷怒”本身也是具體的事物,只有從人際關系中得到解釋,而不可從心性本身得到解釋。
上一篇:屢屢得逞的彌天大謊
下一篇:庫侖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