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認顏標
唐宣宗大中十八年(854年),鄭熏知貢舉,錄取了三十名進士。在選擇狀元的時候,他放過了成績最優異的人,也推開了硬后臺幾次打過招呼的人,偏偏注目于成績平平的顏標,把他列在榜首。這一選擇,宰相例行公事地確認,宣宗也例行公事地照準,順利地發了榜。這時,鄭熏的心理比連做夢都沒有想到會中狀元的顏標本人還要高興。把一個成績平平,素昧平生,既非私交,又非關節的窮考生選為狀元,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原來是因為,他在看到了顏標這個名字以后,想到了雖已去世七十年卻仍然受到人們尊敬的顏魯公顏真卿,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不過顏真卿之所以受人們敬仰,并不是他的書法,而是他的忠烈正氣。安祿山發動叛亂之時,他作為平原太守,聯絡正代理常山太守的從兄顏杲卿,組織義軍進行抵抗,并被推為附近十七個郡的義軍盟主,合兵二十多萬,牽制了安祿山對潼關的進攻,唐玄宗才得以安全逃到四川。德宗之時,李希烈發動叛亂,自稱楚帝,朝廷不少大臣貪生怕死,顏真卿卻不顧七十八歲的高齡,毅然受命,前去勸諭李希烈歸順朝廷。結果勸說不成,被李希烈殺害。顏真卿死時仍大義凜然,罵賊不止,因而被稱為一代忠烈大臣。鄭熏非常敬重顏真卿,如今看到顏標這名字,他就又想到顏真卿,認這顏標必然是顏真卿的后代。把顏魯公的后代點為狀元,既可以慰魯公在天之靈,又可以弘揚忠良正氣、勸獎世人。正由于鄭熏是這樣一種用心,在考試結束、例行地接受新進士們拜謁的時候,就興沖沖地向顏標打聽顏家祭祀魯公的情形。顏標被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轉念一想才知道主考搞錯了,只好說了自己并不是顏魯公的后代,也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所以對他們家祭祀的情形一無所知。興沖沖的鄭熏如同被兜頭澆了一瓢冷水,頓時呆若木雞。成績平平又無后臺的顏標竟能成為狀元的不解之迷,也終于解開了。新進士們嘩然不恭地大笑而去。生米已成熟飯,難以更改,有的人就編了打油詩來嘲諷:“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做魯公。”(詳參王定保《唐摭吉》及《登科記考》)“冬烘”一詞就出典于此,“錯認顏標”也成了批評考官以家世取人的習慣用語。
人才的考核和選拔,只能以人的真才實學為衡量的根據。以家世的源流來選人,不管出于什么動機、不管其家世怎樣,都不能保證人才選拔的質量。況且,這種沒有根據的猜測家世更屬荒唐,與以人的名字好壞和像貌的美丑取人沒有什么兩樣。不但誤了人才選拔的大事,而且自己必然也受到愚弄。
上一篇:錯失戰機,指揮失誤遭敗績
下一篇:錯誤的“熱質說”稱雄百年不倒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