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戰機,指揮失誤遭敗績
亞歷山大用欺騙的戰術,在普魯王國的軍隊疲憊不堪,放松警惕的時候,乘著暴雨之夜迅速渡過海達斯帕斯河。過河后,亞歷山大的人馬幾乎馬上與負責巡邏的普魯王國國王波魯斯的兒子所率的2000軍隊遭遇。由于波魯斯的兒子所率的2000軍隊沒有什么防備,倉促應戰,波魯斯的兒子被亞歷山大所殺,其所率的軍隊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波魯斯得到消息后舉棋不定。經再三考慮,波魯斯決定留下一些大象去嚇唬亞歷山大的副統帥克拉特魯斯的戰馬使其不能渡河,自己率領其余部隊去迎擊亞歷山大。為了打好與亞歷山大的陣地戰,波魯斯選擇了一塊沙地,其他大部都是容易滑跤的粘土地,不利于騎兵和弓箭手作戰。這時波魯斯在4英里長的地段排開他的200多頭大象,每頭大象至少相隔100米,在兩頭大象之間的象后面部署了步兵,這些步兵在大象左右向兩翼展開,其兵力大大超過亞歷山大已經渡河的部隊。步兵和大象成了波魯斯的中軍,兩翼各有2000騎兵(可能略少于亞歷山大的騎兵),在左右兩翼陣前各有150輛裝有大彎刀的戰車。亞歷山大見波魯斯正在布陣,便命令士兵休息,研究如何對付波魯斯的陣式。亞歷山大十分清楚自己的騎兵不敢與波魯斯的大象陣接近。于是,亞歷山大決定先攻擊波魯斯的另一部分軍隊,再從背后攻擊波拿斯的大象陣。他事先命令他的中央方陣在他的騎兵沒有打垮波魯斯的騎兵時,中央方陣不要參加戰斗。亞歷山大把全部騎兵都調到了右翼以實現其戰斗計劃。波魯斯也看到亞歷山大的調兵行動,他把自己的騎兵都調到了自己的左翼。以迎擊亞歷山大的騎兵。亞歷山大見狀,立即命令他的亞細亞騎兵弓箭手前移向大象左翼遠處延伸的波魯斯步兵用箭矢猛烈射擊。與此同時,亞歷山大命令克依努斯率半數騎兵從大部隊后面繞過己方左翼直向敵軍右方攻擊,此時正好波魯斯右翼沒有騎兵,他自己則率部隊在波魯斯軍的背后猛沖攻擊后面的騎兵。波魯斯見狀不得不命令自己的騎兵兩面迎敵。但是就在他調兵混亂之際,克依努斯和亞歷山大都開始沖鋒了。亞歷山大的攻勢銳不可擋,他把波魯斯的騎兵殺退到大象隊前,此時馭象手命令大象向前迎戰,但為時已晚,因為此時,亞歷山大的軍隊已散開擺成寬隊形,向波魯斯的騎兵、大象投擲武器。受傷的大象因疼痛而橫沖直撞,結果沒有沖垮亞歷山大的陣勢,相反使自己的陣勢大亂。這時,亞歷山大命令他的步兵將盾牌靠在一起發起攻擊,而他則率騎兵包圍住了波魯斯的整個戰線。與此同時,克魯特魯斯已帶騎兵過了河,迅速加入追擊波魯斯部隊行列,波魯斯軍全軍潰敗。波魯斯右肩負傷,勒住逃奔的大象,下象后步行向亞歷山大投降。
海達斯帕斯這場會戰,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波魯斯不應失敗。但由于波魯斯丟失戰機,指揮失誤,從而導致了慘敗、投降,向亞歷山大稱臣。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波魯斯雖然占有優勢,而且是以逸待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亞歷山大偷渡成功,只要波魯斯抓住戰機,指揮得當,也完全可以置亞歷山大于死地。因為雖然亞歷山大偷襲打了波魯斯軍以措手不及,但亞歷山大渡過河來的兵力畢竟有限,而且由于亞歷山大偷渡時因暴雨等原因已疲憊不堪,倘若波魯斯對剛剛登上河岸,立腳未穩亞歷山大軍實施猛烈反擊,必將把亞歷山大逼回湍急的河中,不消滅掉亞歷山大,也完全可擊潰亞歷山大。但波魯斯得知亞歷山大偷渡的報告后,對是馬上反擊亞歷山大,還是擺開陣勢與亞歷山大決戰卻猶豫不決。幾經考慮,波魯斯決定與亞歷山大進行“體面”的正規地決戰,而不是乘人之危馬上攻擊。這樣既給亞歷山大已渡過河的部隊以喘息時機,也給了即將要渡河支援亞歷山大的克拉特魯斯贏得了時間。如果說波魯斯由于輕敵、高傲,而放棄戰機,從而導致被動的話,那么,波魯斯在決戰中間指揮失誤,則給了他強大的軍隊以致命的打擊。當波魯斯發現亞歷山大把騎兵全都調到他的右翼的時候,波魯斯卻錯誤地將自己處于劣勢的的騎兵全調到左翼以對抗亞歷山大優勢的騎兵,波魯斯的這樣調動,使亞歷山大的左翼步兵得以施展攻勢,與右翼的騎兵相配合,打亂了波魯斯的戰略部署。實際上,既然亞歷山大的騎兵懼怕波魯斯的大象陣。(這一點波魯斯十分清楚,因為他為了阻止克拉特魯斯的騎兵過渡故意布置了大象以嚇唬克拉特魯斯的騎兵),那么,波魯斯就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而不應以自己劣勢的騎兵對抗亞歷山大的騎兵。然而,波魯斯沒有充分發揮其大象陣的優勢,結果大象陣幾乎等于虛設,因為當亞歷山大的騎兵繞過大象陣與步兵、弓箭手夾擊波魯斯時,大象陣完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相反卻對自己造成了威脅,最終失敗。
上一篇:釵黛之爭的啟示
下一篇:錯認顏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