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投靠的悲慘結局
劉歆是漢代著名的學者,他生活于西漢后期,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是漢宣帝的后代。劉歆的父親劉向也是著名學者,劉歆從小有很好的家學環境,加之天資聰慧,勤學刻苦,使他從很年輕就開始以有名學者的身分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如果不是生活在西漢末世的動亂社會環境中,劉歆會是一個令后人仰慕的成績卓著的學者,然而,漢朝的崩潰,王莽的篡位,使劉歆的命運發生了戲劇般的轉化,最終不但身死族滅,還遭到后世許多人的痛罵。
西漢末年,在思想領域發生了一場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著名斗爭。長期以來被立于學官,處于獨尊和統治地位的是今文經學,古文經僅在民間流傳,沒有人要求將之立于學官。今文經由于讖緯化,不斷向宗教迷信的方向發展。劉歆原本是今文經學者,但在治學中發現了今文經學的許多問題,在受詔參校秘書中,又發現了古文的《左傳》,遂“引傳文以解經,”使濁悶的經學界透出一縷清新之氣,并且第一個向皇帝提出把古文的《左傳》、《毛詩》、《逸禮》、《尚書》立于學官。這是對今文經學的背叛和挑戰,也是對官方統治思想的挑戰,于是他遭到了以大司空師丹、丞相孔光為首的一批碩儒太常博士的攻擊。劉歆雖寫文章進行反駁,但終抵擋不住權臣們的攻勢,被迫離開京師,調任外郡。
王莽與劉歆在漢成帝時曾同為黃門郎,王莽十分欽羨劉歆的才華,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王莽任大司馬,掌朝廷大權后,劉歆很快地升遷為中壘校尉、羲和、京兆尹,還封為紅休侯。王莽正式稱帝后,劉歆又被封為四輔之一,封嘉新公,為新朝國師。同時,王莽在掌權和正式代漢稱帝時期,在學術上給予劉歆極大的支持,使他領校五經,完成了在學術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七略》,在歷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三統歷》,并實現了他將古文經立于學官的愿望。劉歆對王莽給予他學術上的支持和官爵利祿,作了力所能及的回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炮制《符命》,證明王莽代漢是天意,為王莽稱帝制造理論依據,進行輿論宣傳。此外,劉歆還同王莽攀親,把女兒嫁給王莽的兒子。徹底地賣身投靠了王莽。
但是,劉歆畢竟是劉漢宗室,在宗法封建制度下,改事他姓,向王氏稱臣,終究是不忠不孝之舉,所以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充滿矛盾和苦悶的,特別是當王莽解決社會危機的改制徹底失敗,社會更加混亂之后,新朝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因甄尋事件的牽連,劉歆的兩個兒子被王莽誅殺之后,劉歆更加痛苦,他品嘗夠了賣身依附的苦澀,終于決定反新殺莽,投降劉秀,但事情敗露,在朝堂上被王莽逼迫自殺。對于劉歆投靠王莽及被殺,明人王夫之有一番議論:“王莽未滅,而劉歆先殺,歆未死而族先滅,哀哉!……歆小人也,蒙父向之余烈,自命于儒林,以竊先王之道、君子之器,……貌君子而實依匪類,罰必重于小人。”罵他是小人,死不足惜。
劉歆投靠王莽,固然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即對劉漢統治喪失信心,寄希望于王莽,但關鍵還在于他個人的品性,與他同時的許多學者寧可窮困窘迫,也不肯賣身投靠,劉歆還嘲笑他們窮酸、不識時務。劉歆被高官厚祿沖昏了頭腦,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
上一篇:賣油老翁戒康肅
下一篇:南下分兵留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