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半坡遺址·仰韶文化的化石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1957年在遺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館。半坡遺址距今六千年左右,是國內比較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存。1953年春發現,發掘出房屋遺址四十五座,圈欄二座,儲藏物品的地窖二百個,燒制陶器的窯址六座,墓葬二百五十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萬件。此外,還發掘出許多獸骨、果核和腐爛的谷子(粟)等。現已修建了一個宏偉的遺址保護大廳,將村落遺址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此外還有兩個文物陳列室和一個陶窯遺址室。
母系時代留影
半坡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為我們保存了一幅原始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圖景。
半坡人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谷子(粟),同時兼有狩獵、采集、捕魚、家畜飼養,以補農業的不足。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制、骨制兩種。石制工具有斧、錛、鑿、刀、鏟、砍伐器、磨棒、磨盤、箭頭、魚鉤和魚叉。半坡人的生產力還相當低下,生活異常艱苦,嬰孩死亡率高,成人壽命也很短。那時,沒有階級也沒有剝削,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過著原始共產社會生活。
半坡人發明了制陶,用來保存谷物和充當生活用具。遺址內保存了一座橫穴窯,由火膛和窯室兩部分構成,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陶窯遺址之一。
半坡人生存于充滿危險的自然環境之中,為保護村莊的安全,防止猛獸的襲擊,他們圍繞居住區挖有深寬約5至6米的大圍溝。他們用草泥土和木料修建圓形和方形的簡易住房,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兩類。房屋的門都向南,房屋中間有一個燒火坑。有些房屋有前堂、后堂的建筑格局,后世的“宮室”形制在此已露端倪。
彩陶祖型與“欹器”
彩陶,即繪有圖案花紋的陶器。半坡彩陶以紅地黑花為主,圖案以幾何紋為多,兼有動植物形象。
半坡遺址出土了多種魚紋彩陶,有的把人和魚交織地畫在一起,考古學家稱之為人面魚紋,是彩陶藝術的精華。人面紋為圓頭,頭上戴一尖頂飾物,耳、眼、口、鼻等五官用直線、曲線等簡單線條表示。嘴巴寬大,口內銜著兩條小魚,饒有風趣。人面和魚紋交織在一起,說明人魚之間關系密切。魚是半坡先民重要的生活來源,據推測,半坡氏族可能以魚為圖騰崇拜物。
幾何花紋圖案是由動植物性的花紋或編織物紋印演變而來的,通過對比觀察,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演變脈絡十分清晰。如方格紋是由魚鱗、魚網或編織物演化而來,直線、三角紋由魚紋直接演變而來。《生殖崇拜文化論》一書作者趙國華認為八卦符號即是用抽象魚紋表示數量演變而來的。不管這一推測確實與否,從魚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來看,半坡魚文化是構成華夏文化的淵源之一,當是確鑿無疑的。
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彩陶盆
有些半坡陶器上還刻劃著簡單的符號,共二十二種,一百一十三個,可能是記數記事的文字。這些刻劃符號,對于中國文字學的研究極有價值。
在半坡陶罐中,有一種尖底汲水瓶,是利用重心原理而設計的。這種汲水瓶兩頭小,中間大,在鼓腹的部位稍下兩側各有一系繩用的提耳,當罐空時,重心就在提耳稍偏上,用繩提罐懸空入水時,罐身會自動傾斜,便于打水;水半滿時,重心下移,至罐耳以下,罐身又自動扶正。使用極為便利。可當灌滿水時,若沒人扶持,由于重心上移至罐耳以上,水罐就會傾覆。這種汲水器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色,被后人稱為巧器,并略加改造而為“欹器”。
從秦到清代,欹器經常被人們賦予深刻的哲理,用它形象地說明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草海·仙蹤馬跡話草海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云龍山·似云似龍亦道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