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巨失進退·中計殺猛將
元乾末年,各地反元起義風起云涌。沔陽(今湖北沔陽)人陳友諒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起義軍,以有功升至統兵元帥,元至正20年(1360年)他殺死徐壽輝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稱帝,國號漢,建元大義,成為控制江南最強大勢力。此前,陳友諒與朱元璋領導的反元武裝攻奪池州(今安徽貴池)時曾多次發生沖突,陳友諒兩次奪得池州,均被朱元璋奪走。駐守安慶(今安徽安慶)的陳友諒部將趙普勝勇猛善戰,人稱“雙刀趙”,時常引兵攻擊朱元璋的勢力,朱元璋深以為患,遂派人到陳友諒軍中散布謠言,用離間計使陳友諒懷疑趙普勝。而趙尚未發覺,見到陳的使者一味擺自己的功勞,陳更加相信他有貳心,便設計殺了他,合并其軍。為了奪回池州,擴大地盤,陳友諒又造巨型樓舟數百艘,船高數丈,置起馬棚,上下倉之間說話的聲音互相聽不見,船外以鐵皮包裹,然后于至正23年(1363年)4月以全部兵力攻打南昌,圍攻3個月而不克,知朱元璋親率軍來援,陳友諒撤退至鄱陽湖中,與朱元璋相遇于康郎山(在今鄱陽湖南部水域),陳友諒將巨船集中,連鎖為陣,朱元璋猛攻三日,終因船小不能仰攻而處于不利地位,幾乎被陳軍打敗。但不久,朱元璋乘東北風起,縱火焚敵船,一舉成功,陳友諒弟友紅等將士死者無數,朱軍小舟靈活易馭,往來沖殺,又予陳軍重創,而陳軍舟身巨大,不利進退,損失慘重。當時,朱元璋乘一白檣舟指揮作戰,陳友諒下令第二天全力攻打此舟。不料,朱元璋下令于當夜將所有舟之檣桅盡涂白色,天明陳軍不知該攻哪艘船,陣容混亂,再次受到重創。陳友諒欲退出鄱陽湖,但朱元璋已先扼湖口,斷其歸路。陳友諒的左、右金吾將軍又因意見不一先后投降朱元璋,處境更加不利。不久,陳軍糧食用盡,被迫突圍出湖口,欲溯江奔武昌,被朱元璋軍追至涇江口(今江西九江東臨鄱陽湖口),雙方展開大戰。陳軍且戰且走,爭戰一天仍難解難分,陳友諒從船中伸頭指揮,驟中流矢而死,陳軍大敗。
陳友諒先中離間計,妄殺猛將,做了敵人難以做到的事。其所造大船,宜守不宜攻,不利于進退,在敵人火攻和靈活小舟沖擊下,便處于被動挨打地位,幾乎是作了一只巨繭把自己圍在里面。用人則信,不信責實,陳友諒不能明此,其敗一也;在戰術上不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而使己大船利于沖擊之長連鎖集中,反而成短,利于敵方火攻,豈不是連人人都知道的赤壁之戰曹軍失敗的教訓忘在了腦后?
上一篇:腓力二世的暴政引發尼德蘭革命
下一篇:花團錦簇后的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