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河西石窟群
從河西走廊的西端起,除莫高窟外,還有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和昌馬石窟、張掖地區的馬蹄寺石窟和金塔寺石窟、武威地區的天梯山石窟等。
(1)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肅裕固族自治縣西北部的文殊山中,開鑿時代說法不一,一說十六國晚期,一說北魏。現存窟龕百余個,但大部分已殘毀。只有千佛洞、萬佛洞石窟,保存有較完整的造像和壁畫,對于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有重要意義。
(2)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位于玉門鎮東南約九十公里處,因昌馬河而得名,在距地面三十多米的崖面上。石窟包括下窖、大壩等,下窖石窟有部分洞穴保存較完好,有早期造像及五代、宋初壁畫。現存十一個窟龕,以第2、第4兩窟最重要,第4窟是平面縱長方形的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面二層像,是一佛二菩薩。然風格古樸,技法概括而簡練,接近北魏早期作品,應是北朝早期洞窟,也是河西走廊西端開鑿較早的石窟寺之一。
(3)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位于今張掖地區裕固族自治縣馬蹄區境內的臨松山下,包括馬蹄南寺、北寺、上、中、下觀音洞、金塔寺、千佛洞等七處。創建于北涼。每一處現存的窟龕,有的二三十個,有的兩三個,七個窟群的窟龕總數達七十余個。其中以金塔寺東西第2窟、千佛洞和馬蹄北寺諸窟的造像與壁畫最突出并具有較高的價值。跏扶座彌陀、交腳彌勒、苦修釋迦及侍立菩薩等像,均為北魏早期塑像,龕頂有高肉雕一圈“飛天”,空懸壁間,其凌空飛舞的姿態極為生動。
(4)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肅南大都麻河西岸,距馬蹄寺東二十六公里,屬馬蹄寺窟群。約始于十六國北涼時期。洞窟開鑿在大刺溝山谷峭壁上,僅開相鄰的東西二窟,距地面高約六十米,均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泥塑造像雖經后代重妝,但原貌猶存,題材豐富,裝飾塑造富麗堂皇,這兩窟是記載中的洪崖窟,即典型的北涼石窟,時間為神璽元年(397)至玄始元年(412)。
(5)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今武威東南張義堡天梯山中。天梯山為祁連山支脈,因山勢陡峭,登臨之難如上天梯,故名。石窟始建于北涼,是北涼王沮渠蒙遜由張掖遷都涼州之后的年代(412—433)開鑿的,隋唐五代均有重修。明代時尚存二十六窟,到50年代僅存十三窟。均是平面長方形的中心柱形窟,柱上每面分三層或二層開龕造像,窟內有少量原繪壁畫,據推斷約為北涼時期的作品。其他系方形窟均為唐時開鑿,如第2窟菩薩像,為雙腿長跪形式,下有較高的仰覆連束腳腰座,塑造的寫實風格,確為少見。50年代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石窟在水庫區,不得已將塑像搬遷,只剩下幾尊不能搬遷的大石佛。天梯山石窟已基本不存在了。
上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河洛人和客家人
下一篇: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法顯與《佛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