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巍寶山·南詔發祥地道教歷史久
巍寶山,古稱巍山,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南11公里處,峰巒起伏,綿亙數十里,古樹參天,風光優美,并因其為南詔發祥地及道教圣地而聞名。其中美女峰因山形秀麗,清晨傍晚白云繚繞,如仙女披綢,故得名。一江之隔,有白塔山,上面矗立一座寶塔。兩山遙遙相望。
公主伴公子
相傳,洱海龍王為擴張領域,派四公子和三公主到蒙化的蒙海底去堵住西流的江水,把蒙化壩子化為澤國,并許愿將它歸四公子管轄。兩人來到蒙化城,城里正在舉行城隍廟會,熱鬧非常。三公主因貪看耍猴,被陣雨淋濕。一位書生遞過手中雨傘,三公主感激地謝絕后,跟著四公子繼續趕路。她一路走,一路想起剛才看到的許多情景,實在不忍心將這滿城生靈、遍野莊稼都葬身水底。走到離蒙海底不遠的洗澡塘,她決心不走了,四公子要拉她,卻忽然變成一座小山。一個老婆婆飄然而來,對三公主說:“為了幾萬生靈,我不得不這樣做了。”公主念著姐弟之情,哀求老婆婆放四公子回洱海,小山卻搖擺著仍要把蒙化變為澤國。老婆婆扯下一根楊柳,對準一堆大石頭一指,石頭便接連飛向小山,在山尖疊起一座寶塔。小山停止搖動,可憐地立在岸邊。公主愿在此陪伴,老婆婆便讓其變成俊俏的美女山,與白塔山一道,永遠留在陽瓜江兩岸。
鐵柱顯異兆
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南詔始祖細奴羅就是在巍寶山起家的。
胡蔚本《南詔野史》載:“唐太宗貞觀初,其父舍龍,又名龍伽獨,將細奴羅自哀牢避難至蒙舍川,耕于巍山。”細奴羅父子遷到蒙舍川后,定居在巍山前山的今前新村。他們很快融合于當地烏蠻部族之中,細奴羅娶烏蠻女蒙欻為妻,生子羅盛。相傳細奴羅素有祥異。一天,他和兒子羅盛在巍山后山耕地,蒙欻和小姑到后山送飯,遇到一位頭戴赤蓮冠、身披鶴氅衣的美髯老人乞食,她們就把飯送給老人吃,這樣連續三次。后來老人在巍寶山點化細奴羅。細奴羅傳王位十三代。至曾孫皮羅閣(第四世)繼位時,出兵統一了六詔,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就是中國西南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南詔國。傳說那位美髯老人就是太上老君,今巍寶山中的老君殿,“老君打坐石”、“老君撐腰石”就是太上老君點化細奴羅的遺址和遺物。
彌渡縣城西南約4公里處有座鐵柱廟,廟里有一根高3.3米的鐵柱。根據鐵柱上端正書陽文“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可知,鐵柱當建于南詔十一世王世隆建極十三年(872),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但民間傳說這鐵柱為一對老夫妻的紡錘所變。古時,毗雄江邊有兩位彝族老人,阿爺打獵網魚,阿奶紡麻織衣。一天晚上,阿奶正在紡麻,突然外面刮起大風,響起大雷,屋里紡車搖晃起來。阿奶忙亂中把紡錘插在地上,一道金光閃過,一下子山不搖地不震,紡錘變成一根大鐵柱子。兩位老人以其為神物,便與鄉親一起為之蓋廟。大廟快成之時,地震又發生,只聽見一陣隆隆聲,山川無損,鐵柱和兩位老人都不見了。大家往西邊老尖山看去,只見鐵柱聳立在樹叢中。人們就在那里建起了鐵柱廟,并在鐵柱兩邊塑起兩位老人的遺像。
人們還傳說,這鐵柱曾顯示過神異之兆,使細奴羅即位為王。相傳,鐵柱最早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所立,鐵柱上鑄有兩只金鏤鳥。到唐封首領大將軍建寧國(今紅巖)王張樂進求時,因鐵柱歲久剝蝕,故重新鑄造。竣工那天,舉行祭柱盛典,細奴羅父子也前往參加。鑄在鐵柱上的金鏤鳥忽然飛到細奴羅的左肩上,一直停息八日才離去。人們都感到很驚異,張樂進求認為“天意有屬”,要把王位讓給細奴羅,并把自己的三女兒嫁給細奴羅為妃。細奴羅推辭不受,張樂進求卻一再請求。細奴羅只好指著一塊大石頭發誓說:“如果我該當王,劍必入此石。”于是揮劍砍石,劍果入石三寸。細奴羅于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即位,建號大蒙國,自稱奇嘉王。后來感念此事,把此地一個村子取名盟石村,即現在巍山縣廟街鄉盟石村。細奴羅死后,當地彝族尊奉為“本主”,立廟祭祀,這就是著名的巡山殿,殿內塑有細奴羅像。過去每年祭祀兩次,一次是正月十五開始,會期三天。祭祀時,念彝經,殺豬宰羊祭奠,晚上舉行踏歌,歡舞通宵。第二次是九月十四,傳說這天為細奴羅生日。
道教故事多
巍寶山道教歷史悠久,據地方史志文獻記載,漢時已有孟優等道士在巍寶山出家傳教。
《新纂云南通志·釋道傳》載:“漢,孟優,蒙化人,居巍寶山,土帥孟獲兄也。素懷道念,常往來瀾滄、瀘水間,得異人長生久視方藥諸書,隨處濟人。后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軍中誤飲啞泉,輒手足四禁不語,或謂優有良藥,使人往求之。優進仙草立驗。亮驚異之,與語人:天運會深有契。后入峨眉山,不知所終。”南詔時期,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到巍寶山傳教。還傳呂洞賓也曾到巍寶山以棲鶴樓作為道場,帶徒授教。巍寶山至今猶存兩塊據說為呂洞賓撰寫的碑文:《棲鶴樓記》和《金闕選仙呂大真人降筆》。明末清初,大批道士出家巍寶山,并在巡山殿、文昌宮等基礎上,先后新建了準提閣、甘露亭、報恩殿、主君閣、青霞觀等道觀,招徒修煉。民間流傳著很多道教故事,呂洞賓賣藥治病就是其中之一。
相傳,當年呂洞賓裝成一個窮老頭,在蒙化城擺地攤賣藥,專賣金鋼鉆。其間,他與藥攤背后藥鋪的梁醫生相識,梁醫生常請老人幫忙抓藥。老人從來不看梁醫生開的處方單,抓的藥卻和單上的一模一樣,從不出差錯。有一年,蒙化縣暴發傷寒病,梁醫生整日忙著出診,把藥鋪交給老人料理。說也奇怪,得了傷寒病的人只要吃了梁醫生藥鋪的藥,一付就好。后來,梁醫生發現老人在抓藥時,給每付藥都加了他自己的一小包金鋼鉆藥粉,于是對老頭更加佩服。老人臨行前把金鋼鉆全部送給梁醫生。梁醫生把金鋼鉆磨成粉末,加在藥里,照樣能治百病。后梁醫生多次在夢中見到老人,才知老人就是呂洞賓。于是,梁醫生請來名工巧匠,在后山大殿里塑起呂洞賓塑像。這座大殿就是現在的培鶴樓,又稱呂祖殿。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西山·南浦綠波美人長睡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黃教三大寺·受樂·豐足·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