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潮中的畸形物——童工現象
1988年7月7日《中國教育報》載:“蒼南縣一個體花炮廠發生爆炸,違法雇傭的十三名童工慘遭炸傷。”7月28日《中國教育報》載:江蘇省蘇州市政府決定采取堅決措施,禁止招收童工。對招收童工的情況進行全面清理,限期清退,并妥善安置,認真做好復學工作。還要對學齡兒童輟學當童工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批評教育,責令其改正錯誤。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禁止使用童工。我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禁止使用童工。但是,近年來,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余,也難以避免地生出了一些丑惡現象,雇傭童工就是其中之一。一些黑了心的人,他們只顧金錢,不要未來,不顧政府明令禁止招收童工,一些家長亦在“取現利要緊”的思想誘惑下,使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憐的童工。我國目前有多少童工,無資料可考。在街頭巷尾、農貿市場、建筑工地、大中城市拾荒者隊伍中不乏有失學(輟學)的孩子。雖非比比皆是,卻也為數不少。有報導稱:“在有的農民建筑隊中,童工的比例竟高達四分之一 。”
童工現象,關系未來,后患無窮。科學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現在,國力的競爭,與其說是經濟、科技的競爭,還不如說是人才的競爭。日本二戰以后,整個國家一貧如洗,一片廢墟。一個美國兵在后來的回憶中寫到,當時日本窮到一盒飯就可換一個女人的程度。然而,短短幾十年,日本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日本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很多,不過有一條,就是二戰后,雖然日本成為一片廢墟,然而日本卻儲藏著一大批高素質的國民、一大批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家、工程師、教授等,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概言之,日本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高素質的國民、高質量的人才。
歷史的車輪進到了二十世紀末,而童工現象在我國死灰復燃,這股淫風鬼火若不制止,必將愈燃愈烈。文盲國民何以能扼住時代的脈搏?又怎么能使我國在下世紀中葉,趕上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現在十來歲的娃娃,將是21世紀的生力軍和頂梁柱,在三步走中,他們走著至關重要的步點。這一代人耽誤了,教育不出好的人來,痛苦不僅是每個家庭,而且是許多人的,是整個國家的。
封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至今仍在不少人的骨子里“發光發熱”。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我想如何就如何,別人管不著。帶有這種思想的父母在我國為數并不少。所以,童工現象就有了生存的土壤、空間和時間。
由此看來,禁止招收童工,不光要有行政法規,而且應大力進行思想教育,從觀念上來個大轉彎,讓家長都能認識到:培養子女成為有用人才,是每個做父母的愿望和應有的職責,父母對子女所負的責任,是他們對于社會所負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還可以聯系現實,動之以情,異之以行。為蠅頭小利而斷送孩子的未來和前途,讓學齡兒童輟學去做工,將意味著孩子從小就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影響他們在今后受職業培訓的機會和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使他們終身成為為雇主出賣苦力,拿低工資的非技術勞動者。到那時,父母會后悔,孩子也會埋怨,但是,一切都晚了,后悔藥是沒有的。
總之,童工現象于國于民于己有百害而無一益,這是在改革開放的機體上長出的一顆毒瘤,切不可掉以輕心。各級各類政府部門、教育機關、學校應攜起手來,一方面嚴格按行政法規辦事,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教育抓上去,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被動局面,真正讓童工現象在神州大地上徹底絕跡!
上一篇:抵抗志喪失都城
下一篇:放松警惕,失“天險”陷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