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哀鳴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千百年來是祖國人口的聚集地,哺育了中華兒女,但黃河災害頻繁,解放前的2500年中,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使千百萬人喪生,大片良田化成沙堿。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根治黃河,做出了很大成績,使黃河災情減少到有了相對的穩定。但近些年來,由于亂砍濫伐,西北、華北、中原黃河流域的森林所剩無幾,幾乎是一片裸地。特別是泄沙嚴重的黃土高原:子午嶺地區,20年來森林面積減少一半;延安地區,僅1977—1979年就新開荒地180萬畝;杏子河流域“墾荒”競達植被2—40倍。黃河又出現可怕景象,含沙量竟居世界大河之首,表現出粥樣硬化癥。
黃河隱患日顯一日,泥沙逐年增加,年平均泥沙流量500億立方米,上中下游差異很大。輸沙量蘭州段每年1億噸,包頭段1.5億噸,河南陜縣16億噸。含沙量平均每立方米38公斤,最大119公斤。如果把這些泥沙堆成一米高,一米寬的長堤,可繞地球赤道30周。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高原每年水土流失40萬平方公里,土壤肥力嚴重下降。30年來黃土高原腐植質已由3%降到0.3%,土壤含氮量由0.25%下降到0.03%。僅山西省損失的肥土,相當于1980年全省施用化肥的35倍。每年從三門峽下泄的泥沙中含氮磷鉀肥4000多萬噸,相當于我國現代化肥年產量的4倍。由于水土流失,使大部份耕地產量長期在每畝200—300斤徘徊。
泥沙淤積下游。黃河每年有16~20億噸泥沙下泄,進入河南、山東平原地帶淤積下游,使下游河床以每年抬高10厘米的速度上升,現在河床已高出兩岸3—10米,最高處達20米,成為一條懸河,黃河下游的河床,竟然成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黃河流域的延途平原地區,為了保住家園,年年修堤不止,1949—1979僅河南、山東兩省用來加固1800多公里長黃河大堤的石土,總計4.8億立方米,每年動用人力30~40萬。
黃河泄洪能力下降。100多年前黃河花園口可通過每秒3萬立方米的洪峰,1958年可通過每秒2.28萬立方米的洪峰,到了1973年只能通過每秒5000立方米的洪峰,當1977年出現每秒8400立方米的洪峰時,周圍各城鎮十分緊張,就連鄭州、開封一帶都已險情叢生。河口三角洲以每年1~2公里的速度向前延伸,解放后已向前推進30多公里。黃河泄洪能力下降,使堤外幾十條交通干線,上百座城市,上億人口,5億畝土地,處在河水威脅之中。
如今黃河有三多,上游峽谷多,中游泥沙多,下游堤壩多,均居世界第一位。特別是下游堤壩長達3100公里,懸河靠南北兩岸千里“金堤”約束,遇到大洪水,即有決口的危險,如果各支流同時降暴雨,洪水驟發就會釀成大難。黃河的狀況,再也不容漠視了! 我們當引為教訓的是:
森林是生態平衡的關鍵環節,用犧牲森林的辦法來發展生產,無異于殺雞取卵,要堅決制止亂采濫伐,要執行森林保護法。
要對黃土高原進行科學的綜合治理。植林種草,增加植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林地、草地、農田的正確比例和合理配置,實行農林牧綜合的生產體制。
要保護黃河資源,嚴禁把“三廢”排入水中,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
上一篇:黃巢起義失敗自刎
下一篇:黃金夢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