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殉道者的悲哀
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作“俄國革命的鏡子”。他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一系列杰出作品中描繪了一幅幅宏偉真實的俄國社會生活畫卷,對俄國解放運動以及人類藝術發展歷程都起到了相當突出的作用。他以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給俄國招來了“全歐洲的驚奇注視”。在這種巨大影響中,不僅包含著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魅力,還蘊含著作為一個思想家的力量。思想,是他的作品的支柱,但同時也成為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
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基本上是哲學的,它提出廣泛的問題,接觸到極其重大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只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手段。這種觀點對他的創作影響極大,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一個道德自我完善理論者的靈魂。他主張不以暴力抗惡、克制自我、實現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這些思想都反復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幾部偉大作品中我們常能讀到大段的道德和宗教的說教。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認為,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時代,說教者已遮住了藝術家托爾斯泰,甚至早在宏偉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尾部分就已顯示出道德家的姿態。事實也確實如此?!栋材取た心崮取分辛形倪@個形象是和小說中最主要的思想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他代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宗教探索。列文在作品中的思索常常幾乎是逐字逐句地重復了托爾斯泰在日記和信中的話。俄國小說史家戈洛文認為,托爾斯泰的全部哲學議論,不過是壯健身體上一塊普通的贅肉,就象樹上的苔蘚一樣,可以把它剝掉而絲毫不傷及樹皮。托爾斯泰也曾吸取這種意見,刪掉了《戰爭與和平》中的說教部分,但最終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于十多年后又恢復了這些部分,并且否定了自己全部藝術創作,開始直接以說教者和思想家的身份出現。他所主張的宗教道德說實際是植根于基督教義的,而且沒有任何突破和超越。
這位偉大的作家,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學說奮斗,一生都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他的作品是喚醒沉悶時代的一聲獅吼,然而卻又企圖帶領時代從基督教教義出發,通過道德完善和自我克制來尋找一條出路。反映到作品中,則成了冗長而且不現實的說教。他自己在晚年時思想也曾發生動搖,最后在深深的矛盾之中出走乃至去世。因此,在承認托爾斯泰作品的偉大的同時,還應該說,他是一個苦悶的精神殉道者。
上一篇:管弦樂色彩大師哈恰圖良
下一篇:絕望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