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曲男演員的逐漸消失
我國京津一帶的北方鼓曲,自子弟書、單弦直至后來出現的各種大鼓,創始人及演唱者多為男演員。清末民初,鼓曲開始有了女演員,但仍以男演員為主體。以男聲為主的鼓曲藝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如單弦的隨緣樂(司瑞軒)、曾永元、德壽山、全月如、何質臣、榮劍塵、常澍田、謝瑞芝,京韻大鼓的宋五、胡十、霍明亮、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梅花大鼓的金萬昌,西河大鼓的趙玉峰,京東大鼓的劉文彬、魏西庚、齊文洲、單琴大鼓的翟青山……不勝枚舉。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北方鼓曲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始出現了獨具風格創為流派的女演員,如王佩臣、花四寶、喬清秀、高五姑、朱璽珍、馬增芬等,但此時位居一把交椅的男演員,如鼓界大王劉寶全、單弦大王榮劍塵、梅花鼓王金萬昌等,仍然執鼓界之牛耳。
男、女演員分別創造的不同流派,同為京韻大鼓,劉寶全所創造的劉派京韻剛勁挺拔、鏗鏘雄健,駱玉笙所創造的駱派京韻則委婉華麗、細膩流暢;同為梅花大鼓,金萬昌的金派儒雅醇厚,蒼涼古樸,花四寶的花派則甜脆嫵媚,俏麗多姿;這種風格的不同,與男女聲的差異有著很大的關系。
鼓曲的藝術殿堂,男女演員本應百花爭艷,各展英姿;可遺憾的是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鼓曲界開始出同陰盛陽衰的現象,女演員日益增多,逐漸取男演員而代之,男演員則后繼乏人,形成去世一個少一個的局面。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與當時的社會有關。在日偽及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上重色輕藝,女演員易于走紅,男演員則多窮困潦倒,因而嗓音好的男青年不愿從事鼓曲事業。京劇行子承父業者多,故其藝不致失傳,而鼓曲男演員則幾乎沒有子繼父業者。三、四十年代鼓曲教師大量教授女徒,這種現象解放后仍在延續,以致逐漸形成女演員占領鼓曲舞臺的局面。
隨著鼓曲男演員的逐漸消失,由男演員創造的風格流派也便隨之產生了變異或消失。例如劉派京韻大鼓,它的吐字發聲和韻味都和京劇老生是同一系統,類似譚、余兩派,由男聲演唱最為適宜。但因沒有合格的男性繼承人,繼承劉派京韻大鼓的重任便自然地落在各位著名女演員的肩上。而由于男女聲的差異,她們或多或少都把原來的劉派唱法做了變革,使之更適合女聲演唱,這樣,劉派京韻大鼓鏗鏘雄健的本來韻味便再難聽到了。再如金派梅花大鼓,金萬昌故后,著名票友周麟閣能傳其衣缽,周故后,繼承無人。女演員雖有學金者,但是怎么也唱不出金萬昌那樣蒼涼醇厚的韻味,金派梅花也便失傳了。
這種鼓曲男演員逐漸消失的局面,建國后仍無扭轉。嗓子好的男演員,唱歌曲者有之,演京劇者有之,就是沒人肯唱鼓曲,縱有一、二男學員,也多因條件關系不能成材。現在碩果僅存的幾位專業、業余鼓曲男演員已如鳳毛麟角,魯殿靈光。許多由男演員所創造的鼓曲流派將難以繼承與發展。
上一篇:黑手黨與足壇陰影
下一篇:“一二·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