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為何才盡
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考城縣)人,南朝著名詩人,歷仕宋、齊、梁三朝。江淹早年的詩歌頗精工,如“涼草散螢色,衰樹斂蟬聲”(《臥疾怨別劉長史》),“白露滋金瑟,清風蕩玉琴”(《清思詩》)等,對仗精切,頗見錘煉功夫。淹詩善于模擬,其著名的《雜體詩三十首》,分別摹擬了自漢至劉宋三十位詩人的代表作,雖然缺乏藝術獨創性,卻頗能體會和表達不同詩人的不同風格。其中《陶征君·田居》擬陶淵明的田園詩,諸如“日暮巾紫車,路暗光已夕。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等句,深得陶詩意趣。因此,這首詩長期混雜在陶淵明詩集里,連深愛陶詩的蘇東坡也未能分辨出來。
可是到了晚年,江淹再也沒有象樣的作品問世了,世人稱之謂江郎才盡。但是,江郎為什么會才盡呢?其藝術創作的火花何以會熄滅呢?
事出有因。少年時代,江淹家境清貧,他苦志立節,沉默少言,絕少交游,終日奮學不輟。終于以才學結識了劉宋王朝的建平王劉景素,從此走上了席不暇暖、心勞日拙的仕宦之途。起初,當建平王劉景素為權勢而要棄心機時,他還贈詩十五首予以諷勸。星轉斗移,江淹本人也逐漸為權勢名利而絞盡腦汁了。如:南東海太守回家理喪,作為郡丞的江淹執意要負責科理郡事,結果反被貶為吳興(今浙江省吳興省)令。再如,為了討好齊高帝,江淹稱他具備“五勝”優越條件,而敵方存在不可克服的“五敗”,語涉諂媚,連齊高帝都連說:“君談過矣。”江淹大權在握,軍書表記,完全由他草擬,后又為驃騎豫章王(即肖嶷)記室兼東武令,參掌詔冊,并掌管國史。明帝一即位,江淹馬上又被任為廷尉卿,加給事中,遷冠軍長史,加輔國將軍。到了晚年,他得意地對子孫們說:“我平生所言的功名富貴都齊備了,人生應及時行樂,還要富貴到什么地步?”
一入仕途,江淹便汲汲于功名,耿耿于富貴,其全部精力和才智,完全耗費于升遷榮辱及名目浩繁的官樣文章,詩歌創作自然就無暇顧及,偶然為之,也自難副盛名了。
上一篇:漢靈帝賣官鬻爵
下一篇:江采蘋受幽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