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圣棄智、絕學無憂
春秋末年,各學派思想家都圍繞著天道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老子在這場爭論中第一次提出了關于“道”的學說,從而形成了以“道”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響頗大,但在教育目的、內容及教育原則上存在不少遺憾。
老子要求人們把“道”當作認識、追求的目標,而“道”的最本質特征是“無為”,因此他希望培養(yǎng)的人是具有“無為”品質的人,能順其自然,而決不積極進取。
為此,必須實施三方面的教育:不爭、知足、貴柔。不爭取個人名利,不要貪婪,不要追求個人欲望,同時認為:一個人要想經(jīng)常朝氣勃勃,生命力旺盛,必須“貴柔”,這樣可使人由柔變剛,由弱變強,反之,盛氣凌人者易招致災禍。老子提倡的這三條美德,盡管有教育人們不爭功利、不走極端、養(yǎng)成謙虛美德等積極性,但它使人們得過且過,不求進取,固步自封,柔弱落后,面對矛盾困難,采取消極逃避的態(tài)度,這是不足取的。
老子認為:感覺器官是引起私欲、使人走向邪路的邪惡之門,為了防止私欲,撥邪歸正,他主張閉目塞聽,杜絕感官,關掉引起私欲的邪惡之門。他進一步指出,教育人們認識“無為”之道,根本不需要通過什么耳目等感覺器官。這一教育原則,徹底否定感覺經(jīng)驗、否定感性知識,是一條根本錯誤的唯心主義教育原則,再說,它為了反對不合理的私欲,連合理的欲望也摒棄了,這又是違背人性的禁欲主義,直接影響了以后道教修煉成仙等思想。
老子不僅主張閉目塞聽,而且主張絕學棄智,減損知識。他認為:知識和私欲一樣,嚴重干擾了人們向“道”的最高境界前進。他把“為學”與“為道”對立起來,認為“為學者日益”則“為道者日損”。學習知識會影響對道的追求,每天增長一分知識,就會減損對“道”的一分理解。因此,對知識必須“損之又損之”,達到“無為”即無知無識的狀態(tài)。他還認為“絕學無憂”,不學習知識,可以免除憂愁。他甚至認為:學會不做學問本身就是最大的學問,就可不犯眾人所犯的錯誤。這固然包含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內核,也是對當時的詩書禮樂教育的不滿和批評,但他把“學”與“道”割裂開來,否認知識的重要性,對后世教育產(chǎn)生消極影響。
繼閉目塞聽、絕學棄智之后,老子進一步提出了滌除玄覽的教育原則,就是要人們把內心打掃得干干凈凈,不受一點外來干擾,牢固地守住一顆清靜虛寂到極點的心,這樣,心與“道”合,人們也就把握住“道”了。這既排除了感性認識,也排斥了理性認識,而專講內心的直覺靜觀,這是唯心主義的,應該批判。
總之,老子主張“無為”,與世無爭,也無知無識,這種消極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只能使人們陷入愚昧落后中去。
上一篇:絕命書與永恒
下一篇:考試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