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
產生于中國的宗教,是在中國古代巫術和秦漢時的神仙方術的基礎上,沿襲方仙道,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漸形成的。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經典,自稱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書,是為道教,又名“天師道”。東漢靈帝時,張角創立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別,以《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天下”。太平道與五斗米道,曾成為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旗幟。東晉建武元年(317年),葛洪撰《抱樸子》內篇,整理闡述神仙方術理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清理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制訂樂章誦誡新法,是為北天師道。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理論及組織形式愈加完備,是為南天師道。唐朝皇帝以老子為其李氏祖先,定《老子》、《莊子》、《列子》為道教真經。宋朝則大建宮觀,編輯道藏,致使道教大盛天下。唐宋以后各宗派開始合流,元代時皆歸并于正一派中。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創立以道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王的弟子丘處機對元統一中國建有功勛,深得太祖成吉思汗的器重,被奉為國師,全真道盛極一時。金元三際另有劉德仁創大道教,蕭抱珍創太一道。以后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至清代逐漸衰微。道教的基本教義是“道”,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視“道之在我之謂德”。認為只要認真修道,就能“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按照這種人人可以修道得道的思想,提出了許多修煉的具體方法,如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等。道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經典有《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等多種。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道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醫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