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宋元明清哲學
中國北宋到清朝中期哲學思想的總稱。是由古代哲學到近代哲學轉變時期的哲學。這一時期內,從宋代開始就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從而導致了封建社會后期政治上更加腐朽,經濟上日趨衰敗。宋代以后,封建地主階級不再憑靠世襲等級特權來分授土地,他們以購買、侵奪等方式大量兼并土地,發展成為新的官僚大地主階級。他們為自己減免稅役,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加劇了社會的經濟衰弱。中國封建社會后期雖一度出現過經濟上的繁榮,商品經濟較過去有更大的發展,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自然經濟始終占支配地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經濟日趨衰敗,而君主專制主義卻日益強化,加之民族矛盾的日益突出,這不僅激化了封建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在宋、明、清時期還多次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是在地主階級內部,中小階層地主與工商市民形成聯盟,與官僚大地主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由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在經濟、政治上的變化,反映到意識形態上,產生了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想,理學則是它的主流。理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重要哲學思潮,其作用是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提供理論基礎。但就其哲學理論思維來看,仍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和影響。宋代是理學形成、興盛的時期,張載在反對佛、老唯心主義中,以氣為萬物的本體,建立了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程朱學派以理為永恒存在的宇宙萬物的本體,提出了系統的理氣論,人性論和“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完成了理一元論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南宋后期,陸九淵接受程顥的思想的影響,發展出心學之說,以理為心,從主觀唯心主義方面發展了理學。他與朱熹學說發生的爭論,不過是唯心主義內部的爭論而已。提倡功利學說的陳亮、葉適則反對以陸九淵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唯心主義,發揮了唯物主義觀點。明代初年,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明代中期以后,王陽明建立心學體系,與程朱理學抗爭。他不僅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傳統,同時也吸取了朱熹的某些思想,提出良知說和知行合一說,在當時影響甚大,一時王學興盛起來。同時,還出現了唯物主義哲學家羅欽順、王廷相,他們批評了王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王廷相的氣一元論哲學是對張載的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明代后期,從王陽明學派分化出功利學派的進步思想家李贄,大膽批評了理學和封建道德,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資本主義的萌發和市民階層的要求。明清之際,出現了反映市民要求的一批進步思想家,其中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影響最大。特別是王夫之在哲學理論上,全面總結和批判了理學,其哲學思想達到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峰。其后,顏元、戴震繼續批判理學。他們的學說都有明顯的啟蒙色彩,是封建社會孕育的資本主義萌芽在哲學上的表現,預示著中國封建社會古典哲學的終結和新時期哲學的到來。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寧瑪派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