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宋應星
宋應星(1587~?),字長庚,奉新(今屬江西)人。明末科學家。從小聰穎過人,28歲中舉。崇禎七年(1634年)任分宜縣教諭,旋升汀州府推官,又改安徽亳州知州等職。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他便棄官回鄉(xiāng),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不知所終。生平重視經世實用之學,所著《天工開物》,為明朝工農業(yè)生產技術之總結,深受海內外學術界推重。
主要書齋號有: 家食之問堂。
家食之問堂宋應星平生喜歡讀書鉆研,于史書、諸子、自然、地理、農學、工藝等無不涉獵,尤其刻苦研究農工之學。他曾用3年時間,將長期考察所得的各地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的技術和經驗加以整理,于1637年寫成《天工開物》。他把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方面的科學技術稱為 “家食之問”,即日常生活的學問。因此,把自己著書立說的書齋也命名為 “家食之問堂”。
為了潛心鉆研好日常生活的學問,寫好《天工開物》,他走出官署,出訪民間,虛心向田間老農、作坊工匠請教,并不畏辛勞,經常到農村、工場作實地考察,認真記下老農的點滴經驗,依樣繪下工匠操作的各種器械。回到家食之問堂后,就埋頭整理筆記。有時為解開 “家食” 之謎,答好 “家食之問”,竟廢寢忘食。他對廣大人民 “家食” 之需的生產科學技術記得詳細,而對專供貴族官僚享受的物品則略加記錄。其序云: “卷分前后,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
《天工開物》集中體現了當時我國科技的成就,有些見解更具首創(chuàng)意義,如他提出的 “種性隨水土而分”,是關于物種變異的最早科學論斷,比歐洲第一次提出物種進化理論至少早了120多年,故此書在國外也頗負盛名。早在1771年日本就有翻刻本,以后法、德、美等國也出了譯注本。他們贊譽宋應星為 “中國的狄德羅”,稱譽《天工開物》為古代 “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
宋應星像
上一篇:齋號趣談·喻繼高
下一篇:齋號趣談·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