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泛神論宗教信仰的負面影響
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是在其前期泛神論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時印度的反殖民斗爭處于低潮,詩人從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參與轉向了內心世界的積極探索。
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打破了傳統宗教的一切形式的、虛偽的、陳腐的東西,他的宗教信仰不是偶象膜拜,而是對崇高、純潔宇宙精神的崇拜;其宗教信仰不是引導人走向虛無,而是肯定自然、肯定人,讓人更加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在印度的反殖民斗爭轉入低潮時,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啟導人們純潔精神,充盈人生,鼓舞人們熱愛祖國,追求光明,其積極意義不可否認。可以說,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是印度宗教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變革。
但是,凡是宗教都有消極方面。
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主張人與人之間和平與相愛,反對相互間的斗爭和憎惡。他甚至主張,施行不義的人和忍受不義的人,“兩者都應將仇恨象野草一樣燒為灰燼”。然而,不義者決不會將愛獻給不幸者,讓不幸者愛不義者也同樣不可能。泰戈爾幻想用愛來消除民族矛盾和階級對抗,這理論是荒謬的。在印度處于殖民主義和封建強權統治時期,這種論調會混淆矛盾,瓦解群眾斗志,負作用更大。
泰戈爾的泛神論宗教信仰承認現實,具有唯物主義基礎;他倡導的精神純潔與丑惡現實相對照又有積極意義的一面。但是,在詩人脫離了群眾斗爭、思想極度苦悶時期,他過度崇拜他的精神宗教,甚至出現顛倒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關系的情況。比如詩人說:“夢是存留著的/夢比實質有效用的面包都真實得多呢”。《飛鳥集》中詩人也寫道“那些把燈背在他們背上的人/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他們前面去”。詩人這里分明在說精神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只不過是它的投影。
人們皈依宗教往往是由于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企圖在宗教中求得精神的解脫。泰戈爾亦是如此。所以,他的宗教詩歌就常常反映出一種消沉情緒,如“我象一片秋天的殘云/無主地在空中飄蕩”、“我想起了浮泛在生與愛與死的川流上的許多別的時代/以及這些時代之被遺忘/我便覺到離開塵世的自由。”這都反映出詩人脫離群眾斗爭行列后的寂寞心情和消極態度。
宗教又常常和神秘主義緊密相伴。我們至今無法弄清《吉檀迦利》里的某些詩作在詩人心里存在的意義,這是由詩人思想的主觀性和表現手法的象征性造成的。如果想弄清最后的謎底,也許只有請詩人第二次降生人間。然而,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心愿,所以,留給讀者的,就只能是遺憾,無窮無盡的遺憾。
上一篇:水的報復
下一篇:清代軍事工業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