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天國破滅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革命領袖。原名仁坤,出生于廣東省花縣的中農家庭,做過十多年的村塾教師,是一個參加過農業勞動,深知農民疾苦的貧苦知識分子。他曾屢次到廣州考秀才,但都沒有考上。鴉片戰爭前后外國的瘋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賣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斗爭怒潮,激發和鼓舞了他的反抗思想,決心走上革命道路,領導農民起來造反。
他利用了西方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和一些宗教形式,從中國農民革命的立場出發,加以改造,創立了一個新的“拜上帝教”。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6月創立了拜上帝會,作為組織革命力量的秘密團體。他的同學馮云山和族弟洪仁玕等首先入會。洪秀全還把村塾中的孔子牌位砸碎,表現了要打破這種反動精神枷鎖的革命精神。1844年4月,洪秀全和馮云山到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做短工,向農民宣傳革命,組織群眾,同年冬,返回花縣。在1845年至1847年間,他還在家鄉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文章,作為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武器。在這些文章里,洪秀全集中表達了中國歷代農民樸素的要求平等的反抗思想,號召人民信仰皇上帝,擊滅“閻羅妖”(指清朝封建統治者),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斗,為太平天國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1847年夏,洪秀全再去廣西。這時拜上帝會在紫荊山區已經吸收了兩三千會眾,形成了以洪秀全為首的革命領導核心,先后吸收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胡以晃、秦日綱組成領導集團,準備發動起義。
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不久洪秀全稱天王。9月,攻克永安后,分封諸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各王均受東王節制。1852年起義軍經桂林,克全州,進軍湖南、湖北,1853年(咸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建立鄉官。為了徹底消滅清朝反動政權,定都天京后不久,就分兵北伐和西征,在西征中取得勝利,北伐震撼京津,但因孤軍深入而失敗。
1856年發生天京事變,1857年石達開又被迫出走,給革命造成嚴重損失。太平天國后期,洪秀全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將令,攻破了清軍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取得了三河鎮大捷。在上海近效大敗清軍和華爾的洋槍隊,扭轉了戰爭的被動局勢。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勾結外國侵略者,加緊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安慶、蘇州、杭州相繼失守,天京被圍。洪秀全一味信天,不采納“讓城別走”的意見,困守孤城。1864年(同治二年)6月逝世。
洪秀全是在帝國主義侵入后第一個向西方尋找真理并領導群眾掀起大規模反帝反封建斗爭的農民革命領袖。他組織了強大的武裝,建立了革命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堅持戰斗14年,勢力達18省,攻取600多座城市,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然而,它最終還是失敗了。太平天國失敗的經驗教訓,說明了中國農民雖然有著堅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但是由于農民的階級局限性,不可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正如毛澤東所說:“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
上一篇:波蘭民族歌劇奠基人莫紐什科
下一篇:海明威為什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