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官學的廢棄
隋代教育在我國教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隋文帝楊堅在即位初年,即十分重視學校教育,定國子寺(即后之國子監),設祭酒一人,專門掌管教育事業。除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太學等外,地方上也設有州郡縣學。各學校不僅設有博士、助教、生員,而且名額也有規定。當時,中央官學的規模已相當可觀,國子、太學、四門等學生員達五六百人。無論中央官學和州郡縣學,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鄉飲酒禮。隋文帝還曾下詔,令天下郡縣皆置博士習禮。由于隋文帝初年積極振興教育,所以,一度出現了學術與文化的昌盛現象。《隋書·儒林傳》描繪說,當時四海九州好學待問之士無不畢集于京師,隋文帝也經常率領官員,與博士們講經論道,釋疑解難,并從受學之士中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還給儒生以極厚的獎賞。當時,以齊、魯(今山東地區)、趙、魏(今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等州郡的教育事業最為發達,學者眾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但是為時不久,到了隋文帝晚年,官學教育已十分凋弊。國學學生雖以千數,州縣學生名額也不少,但卻大多徒有虛名,空度時日,并沒有培養出多少有用的人才。到了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國子學的學生只剩下七十人,太學、四門和州縣學校被迫廢除。同年秋七月,又改國子學為太學。當時官學教育的衰落情景,由此可見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隋朝政府缺乏辦學經驗,在學校機構的設置及人員利用等方面都有許多欠缺。對學生的學習水平也缺乏適當的手段進行考核,對工作或學習出色之士未能及時獎勵,因而學校的教育質量越來越低,最后不得不廢棄。隋煬帝即位以后,曾一度復興學校教育,但由于隋煬帝恃才傲物,剛愎自用,又荒淫無度。對內實行殘暴統治,對外征戰不息,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隨著政治上的腐敗,社會動蕩不安,學校教育便徒有虛名,一蹶不振。這些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的。
上一篇:速熱器被騙案
下一篇:隋唐戶籍制度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