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專制主義政治家巖倉具視
巖倉具視(1825—1883)生于京都下級貴族家庭。幼名周丸,14歲時被巖倉具慶收為養子,改名巖倉具視。1854年,30歲的巖倉經關白鷹司推薦,當上了孝明天皇的侍從。
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關鍵時刻,他曾游說眾多公卿,聯名上書天皇,阻止朝廷授權幕府簽署《日美通商條約》,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井伊大老背著天皇擅自簽署“通商條約”后,激起尊攘派的不滿和攻擊。
面對當時政局,巖倉主張“公武合體”,使朝廷勢力與幕府聯合起來,既可抑制外敵,也可削弱幕府勢力,反而有利于朝廷。基于這種認識,巖倉積極促成皇室與幕府的聯姻,將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下嫁德川家茂。尊攘派把此舉看成是一種佐幕行為,簡直是一種背叛之舉。一時間,朝野內外對巖倉具視極為反感。巖倉為躲避尊攘派打擊曾削發為僧,朝廷下令將他逐出京都。
從1866年起,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巖倉由主張“公武合體”,轉變為武力討幕派,并與大久保等人密切合作。1867年1月,德川慶喜企圖以“奉還大政”的名義保存自己的實力,并使武裝討幕失去借口。巖倉識破了這個假象,以國學家王松操為顧問,起草“王政復古”命令和政府機構設置等方案。接著,他同大久保、西鄉等人共同策劃1868年1月的“王政復古”政變,廢除將軍制,組織了以總裁、議定、參與三個官職構成的天皇政府。巖倉具視任參與,官位甚重。在推翻幕府的過程中,巖倉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東征過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赤衛隊”卻遭到以巖倉等人為首的新政府的鎮壓,這就暴露了他們的階級本質和局限性。
1871年11月,巖倉率政府代表團赴歐美考察。這期間,以西鄉隆盛和板垣退助為首的留守政府的政策引起士族的不滿和反抗,為轉移視線,把內亂矛頭引向對外,西鄉愿意親自出使朝鮮,尋找借口,以開戰端。恰在此時,巖倉具視和大久保等人出訪歸來,他們以“內治優先”為理由,駁回“征韓論”,并得到天皇的批準。征韓派參議被迫全部辭職,西鄉也失去重返政治舞臺的機會。這實際上是“治內優先”路線戰勝了立即征韓、建立士族獨裁路線。
巖倉具視執政晚期,仰慕德、俄兩國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反對立憲政治,并對自由民權運動進行壓制。1875年2月,當巖倉得知木戶、板垣、大久保三人商議制定憲法、設立議會、實行三權分立的消息后,便指責他們的行為是“開下民罔上之端”。“西南戰役”后,自由民權運動蓬勃發展,大隈重信等主張設議會,制定憲法,反對伊藤博文的專制獨裁,巖倉具視則極力主張加強天皇專制主義統治。
巖倉的30年政治生崖中,忽而主張盲目攘夷,忽而主張“公武合體”,旋即參加討幕,最后又極力反對立憲,壓制自由民權運動,其政治主張多變,但總的目的是要實現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一個為明治維新做過貢獻的人物,在晚年積極推行專制獨裁,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憾。
上一篇:兵力分散·慘敗薩爾滸
下一篇:軍糧不濟·北伐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