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分散·慘敗薩爾滸
清河戰役后,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了沉重打擊,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驚,明朝感覺到了來自后金的威脅。明萬歷47年(1619年),明神宗派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賜其尚方劍,率明軍9萬人,朝鮮及葉赫兵萬余人共10多萬人征討后金努爾哈赤。楊鎬號稱擁兵47萬,分四路向后金國都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縣西老城)推進:山海關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等為左翼中路軍,率兵3萬從沈陽出撫順關,沿蘇子河谷前進;遼東總兵李如柏等為右翼中路軍,率軍2.5萬人從遼陽經清河堡(在今遼寧本溪東北)、鴉鶻關(在今遼寧撫順東)前進;遼陽總兵劉綎等為南路軍,率兵2萬經寬甸(今遼寧寬甸)沿佟家江(今渾江)向北前進;開原總兵馬林等為北路軍,率兵1.5萬人由開原(今遼寧開原)經三岔堡向南前進,四路大軍的目標都指向赫圖阿拉,楊鎬則坐鎮沈陽,總體指揮四路大軍,預計3月2日在二道關會合然后向赫圖阿拉并進。但軍尚未動,天降大雪,滯延行期,可是出師日期已經泄露。同時,努爾哈赤派出大批探子偵察明軍進兵路線的部署,根據偵察情報,對兵力部署作了相應的調整,以主力迎戰明軍主力杜松部。
有勇無謀的杜松于2月29日先期渡渾河,欲立首功,結果因河流湍急,杜松酒后不顧河流情況,令部隊強渡,將士溺死河中無數。渡河后,杜松連克兩個小寨子,心喜,有輕敵之意。杜松于3月1日到達薩爾滸(在今遼寧撫順東)后,又分兵二萬守薩爾滸,自率兵1萬攻后金所筑之界凡城(在今遼寧撫順東),后金軍在界凡山谷口設伏,當杜松部半入谷口時,被攔腰切斷,前后夾擊,杜松受挫潰敗,退至界凡渡口。杜松不甘心失敗,率兵一部攻打界凡山旁后金軍守地吉林崖,次日,努爾哈赤一面派兵千人支援吉林崖,一面親率4.5萬人進攻杜松大本營薩爾滸,他認識到,一旦薩爾滸明軍被攻破,不僅杜松無路可走,其它諸路明軍也會不戰而退。明薩爾滸守將張鈺因大霧彌漫,下令點火把炮轟敵軍,效果不大,后金兵反而利用火光發揮弓箭優勢,每發必中,明軍死者枕藉,薩爾滸陷落,此時正攻擊去林崖的杜松被敵援軍從背后進攻,崖上守軍見援兵趕到,又從正面沖殺下來,前后夾擊明軍,杜松分兵兩面迎戰,苦斗一夜未能突破,杜松等將領相繼陣亡,此路明軍被全殲。當薩爾滸大戰時,馬林之北路明軍距薩爾滸僅30里,雖知杜松正在苦戰,卻只忙于構筑防御陣地而不馳援,結果努爾哈赤破杜松軍后,旋即揮師北上,大敗馬林。接著,努爾哈赤馬不停蹄,率軍轉身南下,進攻明南路軍劉綎部,并派人拿著杜松的令箭,催劉急速進兵。劉綎信以為真,分兵四路,親率先鋒兼程而進,到達阿布達里岡(在赫圖拉南)時,遭到后金軍伏擊,后金軍代善部更身著杜松部軍服,手執明軍旗幟,混進劉綎軍營。內外夾擊,劉綎力戰身亡,明南路軍潰敗。只李如柏右翼中路軍倉惶撤退,得以保全。
明軍此敗從總體上看,是分兵而進,給敵以各個擊破的可乘之機的戰略失誤;而杜松冒進及馬林的觀望不援和李如柏的進軍不力,使明軍各部各自為戰,更使分兵之弊加重,至使以優勢兵力和先進武器而敗于敵手,明朝在東北北部的防線也因薩爾滸之戰后鐵嶺、開原等地的失守而崩潰。
上一篇:關鍵時刻指揮猶豫,大普羅克普戰死
下一篇:典型的專制主義政治家巖倉具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