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與《水滸傳》唱反調的怪書——《蕩寇志》
中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歷來鄙視稗官小說,甚至視為“惑世誣民”的“異端”,千方百計加以禁遏。而滿清末年有一部小說卻博得了許多“當?shù)乐T公”的青睞,被交口贊譽,當作維系“世道人心”的奇珍異寶。在太平軍攻陷南京后,清政府官員逃往蘇州也沒忘記帶上它的版本,在蘇州大量印行。而1860年太平軍攻下蘇州后下令焚毀了它的版本。究竟是什么書,值得封建統(tǒng)治者如此重視,起義軍如此仇視呢?這就是俞萬春的長篇小說《蕩寇志》。
俞萬春(1794—1849),字仲華,號忽雷道人,浙江紹興人。《蕩寇志》又名《結水滸》,是他嘔心瀝血,花了二十二年才寫成的。在這部書里,俞萬春站在封建統(tǒng)治的反動立場上,仇恨農民起義,描寫并歌頌了封建勢力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zhèn)壓,妄圖憑借自己的小說來翻《水滸傳》的案,消除偉大名著家喻戶曉的聲名和可歌可泣的農民英雄形象的影響。
《蕩寇志》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主題,即所謂的“但明國紀寫天麻”,就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為封建統(tǒng)治者唱贊歌。書中連篇累牘地歌頌封建朝廷,惡毒污蔑詛咒農民起義者。逼上梁上的英雄好漢們,一個個成了叛臣逆子,最后“一百單八英雄到結束處,無一能逃斧鋮。”(《蕩寇志》半月老人序)相反,壓迫百姓的惡霸、贓官,卻成了忠厚良民和忠臣孝子,高俅、祝永清、蓋天錫等一個個成了意氣鷹揚的英雄和青天。小說不遺余力地宣揚封建專制主義的“國紀”:凡在一個朝廷統(tǒng)治下的“食毛賤民”,就絕對不能反對朝廷,違抗官府,只能逆來順受,茍且偷生。
正因為《蕩寇志》違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懷著與社會前進方向相背離的陳腐的政治觀、倫理觀,站在封建專制主義和豪紳地主的立場上,一廂情愿地歪曲事實,所以它一出籠,很快被封建統(tǒng)治者看中并作為欺騙人民、恐嚇人民的御用工具,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盡管《蕩寇志》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造景設語等方面有其匠心獨運之處,正如魯迅先生評價的:“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但可惜的是,思想的反動和與人民群眾審美意識的對立,掩蓋了它在藝術上應該發(fā)出的光彩。這一點,不能不令人深思。
上一篇:一遭戰(zhàn)敗,千年不敢過海
下一篇:一部流亡六十年的小說:皮利尼亞克的《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