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緒》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鴻緒》人物故事小傳
王鴻緒(公元1645—1723年)字季友,號儼齋,又號橫云山人。清婁縣(今上海松江)人。康熙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曾任《明史稿》總裁官,除制定編纂體例之外,還撰寫《列傳稿》205卷,又對紀、志、表部分加以編輯潤色。詩文有《賜金園集》。
〔正 史〕
王鴻緒,初名度心,字季友,江南婁縣人。康熙十二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十四年,主順天鄉試,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十九年,圣祖諭獎講官勤勞,加鴻緒侍讀學士銜。時湖廣有朱方旦者,自號二眉山人,造《中說補》,聚徒橫議,常至數千人。自詡前知,與人決休咎①。巡撫董國興劾其左道惑眾,逮至京,得旨寬釋。及吳三桂反,順承郡王勒爾錦駐師荊州,方旦以占驗出入軍營,巡撫張朝珍亦稱為異人。上密戒勒爾錦勿為所惑。方旦乃避走江、浙,會鴻緒得其所刊《中質秘書》,遂以奏進,列其誣罔君上、悖逆圣道、搖惑人心三大罪,方旦坐誅。
二十一年,轉侍讀,充《明史》總裁。累擢內閣學士、戶部侍郎。二十四年,典會試。二十五年,疏請回籍治本生母喪,遣官賜祭。二十六年,擢左都御史。疏劾廣東巡撫李士楨貪劣,潮州知府林杭學嘗從吳三桂反,乃舉其清廉。士楨坐罷,杭學奪職。會靈臺郎董漢臣疏陳時事,以諭教元良,慎簡宰執為言。御史陶式玉劾漢臣摭拾浮言,欺世盜名,請逮治。鴻緒疏言:“欽天監靈臺郎、博士等官,不擇流品,星卜屠沽之徒,粗識數字,便得濫竽,請敕下考試,分別去留。”下部議行。漢臣及博士賈文然等十五人并以詞理舛誤黜。初,以式玉疏下九卿集議,尚書湯斌謂大臣不言,慚對漢臣。漢臣既黜,鴻緒偕左都御史璙丹、副都御史徐元珙合疏劾斌務名鮮實,并追論江寧巡撫去任時,巧飾文告,以博虛譽。上素重斌清廉,置弗問。
鴻緒論各省駐防官兵累民,略言:“駐防將領恃威放肆,或占奪民業,或重息放債,或強娶民婦。或謊詐逃人,株連良善;或收羅奸棍,巧生扎詐。種種為害,所在時有。如西安、荊州駐防官兵紀律太寬,牧放馬匹,驅赴村莊,累民芻秣;百十成群,踐食田禾,所至驛騷。其他苦累,又可類推。請嚴飭將軍、副都統等力行約束。綠旗提②、鎮縱兵害民,以及虛冒兵糧者,不一而足,請飭督撫立行指參③”。上命議行。
未幾,以父憂歸。二十八年,服闋,將赴補。左都御史郭琇劾鴻緒與高士奇招權納賄,并及給事中何楷、編修陳元龍,皆予休致。語具《士奇傳》。嘉定知縣聞在上為縣民訐告私派事,按察使高承爵按治。在上言嘗以銀饋舉人徐樹敏,至事發退還,因坐樹敏罪。巡撫鄭端覆訊,在上言嘗以銀五百饋鴻緒,亦事發退還。端乃劾乾學縱子行詐,鴻緒竟染贓銀,有玷大臣名節,乞敕部嚴議。上特諭曰:“朕崇尚德教,蠲滌煩苛。凡大小臣工,咸思恩禮下逮,曲全始終;即因事放歸,仍令各安田里。近見諸臣彼此傾軋,伐異黨同,私怨相尋,牽連報復;雖業已解職投閑,仍復吹求不已,株連逮于子弟,顛覆及于身家。朕總攬萬機,已三十年,此等情態,知之甚悉。娟嫉傾軋之害,歷代皆有,而明季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聞,而分樹黨援,飛誣排陷,迄無虛日。朕于此等背公誤國之人,深切痛恨。自今以往,內外大小諸臣,宜各端心術,盡蠲私忿,共矢公忠。儻仍執迷不悟,復踵前非,朕將窮極根株,悉坐以朋黨之罪。”時鴻緒方就質,詔至,得釋。
三十三年,以薦召來京修書。尋授工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四十七年,調戶部。其年冬,皇太子允礽既廢,詔大臣保奏儲貳,鴻緒與內大臣阿靈阿、侍朗揆敘等謀,舉皇子允禩,詔切責,以原品休致。
五十三年,疏言:“臣舊居館職,奉命為《明史》總裁官,與湯斌、徐乾學、葉方靄互相參訂,僅成數卷。及臣回籍多年,恩召重領史局,而前此纂輯諸臣,罕有存者。惟大學士張玉書為監修,尚書陳廷敬為總裁,各專一類,玉書任志,廷敬任本紀,臣任列傳。因臣原銜食俸,比二臣得有余暇,刪繁就簡,正謬訂偽。如是數年,匯分成帙,而大學士熊錫履續奉監修之命,檄取傳稿以進,玉書、廷敬暨臣皆未參閱,臣恐傳稿尚多舛誤。自蒙恩歸田,欲圖報稱,因重理舊編,搜殘補闕,復經五載,成列傳二百八卷。其間是非邪正,悉據公論,不敢稍逞私臆。但年代久遠,傳聞異辭,未敢自信為是。謹繕寫全稿齊呈御鑒,請宣付史館,以備參考。”詔俞之④。
五十四年,復召來京修書,充《省方盛典》總裁官。雍正元年,卒于京。乾隆四十三年,國史館進《鴻緒傳》,高宗命以郭琇劾疏載入,使后世知鴻緒輩罪狀。
《清史稿·王鴻緒傳》卷二七一
〔注 釋〕
①決休咎:判斷善惡吉兇。②提:提督;鎮:總兵。③指參:指責參劾。④俞:猶言“然”。表示應允。
上一篇:《王遠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遠知》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甄棲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甄棲真》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