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客機為何不能普及
戰后航空事業的一項突破就是誕生了民用客機。40多年來,民用客機制造商最大限度地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使民用客機集最尖端技術于一身,成為最安全、最快速、最舒適、最方便的交通運輸工具。然而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出現的超音速技術至今仍然沒有在民用客機方面得到普及,使本來可以更“快”的速度得不到突破,這不免令人遺憾。
超音速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日臻完善,運用在民航飛機上應該是完全可能的,協和式客機的出現也正說明了這一點。那么制約超音速客機普及的關鍵究竟是什么呢?分析起來主要是經濟原因。
如同任何產品的更新換代都首先要考慮經濟利益一樣,新型民用客機的投入也必須使航空公司有利可圖,成本越低,性能越好,可創利潤越高就越能吸引客戶購買;而不能使航空公司盈利的,那怕是最先進的飛機,也會遭受冷落,超音速客機正是這樣。它的機型不可能像亞音速飛機那樣可以造得很寬大,因為機身越窄越容易實現超音速。這樣一來,旅客運載量就要銳減,每次搭乘的旅客人數下降,便使得航空公司增加成本、減少贏利甚至虧本。另外,超音速客機的耗油量也明顯大于亞音速,這是增加成本的又一個不利因素。從非直接經濟因素看,目前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都已建立起了完整、系統的飛行航線和相應的飛機種類,有了一套與現有飛機相適應的地面設備和豐富的管理經驗,要完全改用超音速客機,航空公司是肯定不會接受的。
鑒于上述原因,飛機制造商們似乎永遠不敢涉足超音速客機,而這本來應該是當今民航飛機突破的主攻方向。新技術被迫閑置一旁,在航空發展史上留下一個令人遺憾的空白。
上一篇:赫魯曉夫的懊悔
下一篇:車禍使保隊十六年未進決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