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趙頊》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神宗趙頊》人物故事小傳
宋神宗趙頊,又名仲鍼,英宗長子,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生,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卒,終年38歲。
趙頊初封光國公,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再封潁王,三年(公元1066年)立為皇太子。翌年,英宗卒,趙頊即位,時年20歲。
趙頊初政頗欲擺脫北宋積弱不振的困境,勵精圖治,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設三司條例司為變法機構,大力支持王安石推行變法。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行了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馬法等一系列新法,使風氣為之一新。但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等老臣皆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為由,力詆新法實行。神宗猶豫不定,幾次罷王安石相職,使新法未能堅持。他在位時欲滅西夏,但用兵失利,反被西夏攻入內地。司馬光修成《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國史書中又一巨帙。神宗病死不久,新法盡廢,葬永裕陵,謚曰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常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正史〕
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諱頊,英宗長子,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慶歷八年四月戊寅,生于濮王宮,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成云。八月,賜名仲鍼。授率府付率,三遷至右千牛衛將軍。嘉祐八年,侍英宗入居慶寧宮,嘗夢神人捧之登天。英宗即位,授安州觀察使,封光國公。是年五月壬戌,受經于東宮。
帝隆準龍顏,動止皆有常度。而天性好學,請問至日晏①忘食,英宗常遣內侍止之。帝正衣冠拱手,雖大暑未嘗用扇。侍講王陶入侍,帝率弟顥拜之。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王,改今諱。治平元年六月,進封潁王。三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孫女為夫人。十月英宗不豫,帝引仁宗故事,請兩日一御邇英閣講讀,從安人心。十二月壬寅,立為皇太子。
四年正月丁巳,芙廟崩,帝即皇帝位。戊午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遣馮行己告哀于遼。己未,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命宰相韓琦為山陵使。辛酉,遣孫坦等告即位于遼。以大行皇帝詔賜夏國主及西蕃唃廝啰。丙寅,群臣表三上,始御迎陽門幄殿聽政。內醫侍先帝疾者,皆坐不謹貶之。詔東平郡王允弼、襄陽郡王允良朝朔望。以吳奎終喪,復授樞密副使。戊辰,以韓琦守司空兼侍中;
治平四年二月乙酉,初御紫宸殿。立向氏為皇后。丁亥,詔入內內侍省、皇城司合覆奏事并執條覆奏。戊子,進封交恥郡王李日尊為南平王。加邈川首領董檢校太保。詔山陵所須,應委三司、轉運司計置,毋輒擾民。詔提舉醫官院試堪診御者六人。庚寅,以四月十日為同天節。辛卯,白虹貫日。壬辰,詔公主下嫁者行見舅姑禮。甲辰,西蕃首領拽羅缽、鳩令結二人誘蕃部百余帳投夏國,捕獲,斬之以徇。(略)
夏四月庚戌,請大行皇帝謚于南郊。辛酉,詔內外所上封事,令張方平、司馬光詳定以聞。丙寅,錄囚。御史中丞王陶、侍御史吳申呂景以過毀大臣,陶出知陳州,申、景各罰銅二十斤。吳奎罷知青州。遣使循行陜西、河北、京東、京西路,體量安撫。壬申,奎復位。罷州郡歲貢飲食果藥。癸酉,詔陜西、河東經略轉運司,察主兵臣僚怯懦老病者以聞。(略)
秋七月庚辰,詔察富民與妃嬪家昏②因夤緣得官者。甲申,石蕃來貢。己丑,命尚書戶部郎中趙林、刑部郎中陳蔗同詳定中外封事。辛卯,告英宗憲文肅武宣孝皇帝謚于天地、宗廟、社稷。壬辰,上寶冊于福寧殿。丙午,文州曲水縣令于文之邵上書指陳得失。(略)
熙寧元年夏四月乙巳,詔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戊申,命宰相禱雨。以樞密直學士李參為尚書右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臺。辛亥,同天節,群臣及遼使初上壽于紫宸殿。(略)
六月癸卯,錄唐魏征、狄仁杰后。丁未,占城來貢。辛亥,詔諸路興水利。乙亥,河決疆縣。丙寅,命司馬光、滕甫裁定國用。(略)
九月辛未,太祖曾孫舒國公從式進封安定郡王。丁亥,減后妃臣僚薦奏推恩。戊子,莫州地震。有聲如雷,丁酉,詔三司裁定宗室月料,嫁娶、生日、郊禮給賜。(略)
二年春正月甲午,奉安英宗神御景靈宮英德殿。
二月己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意事。庚子,以王安石參知政事。命翰林學士呂公著修英宗實錄。乙巳,帝以災變避政殿,減膳撤樂。甲子,陳升之、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以翰林學士呂公著為御史中丞。命龍圖閣直學士張掞兼編排錄用勛臣子孫。壬戍,太白晝見。(略)
三年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③,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丁卯,以韓絳、王安石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詔并衣帶、鞍馬。庚辰,命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略)七年秋七月癸卯,群臣五上尊號曰紹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癸亥,詔河北兩路捕蝗。又詔開封淮南提點、提舉司檢覆蝗旱。以米十五萬石賑河北西路災傷。(略)
八年二月甲子,增陜西錢監改鑄大錢。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戊寅,詔樞密副都承旨張誠一等,以李靖營陣法教殿前馬步軍。乙酉,初行河北戶馬法。丙戍,停京幾土功七年。(略)
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略)
元豐八年春正月戊戌,帝不豫。甲辰,赦天下。乙巳,命輔臣代禱景靈宮。乙卯,分遣群臣禱于天地、宗廟、社稷。
二月辛巳,開寶寺貢院火。丁亥,命禮部鎖試別所。癸巳,上疾甚,遷御福寧殿,三省、樞密院入見,請立皇太子及請皇太后權同聽政,許之。
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庸為皇太子,賜名煦,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乙未,赦天下,遣官告于天地、宗廟、社稷、諸陵。丁酉,皇太后命吏部尚書曾孝寬為冊立皇太子禮儀使。戊戌,上崩于福寧殿,年三十有八。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太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
九月己亥,上大行皇帝謚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廟號神宗。
十月乙酉,葬于永裕陵。
贊曰: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論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宋史·神宗本紀》
〔注釋〕
①日晏:天晚。②昏:同婚。③更戍法:換班服兵役。
〔相關史料〕
神宗熙寧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師,時受翰林學士之命已越七月矣。詔安石越次①入對。帝問為治所先②,安石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如何?”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謂責難于君,朕自視眇躬③,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幾同躋此道!”
又:(神宗熙寧二年)冬十月丙申,富弼罷。時王安石用事,不與弼合,弼度不能爭,多稱疾求退,章數十上。帝曰:“卿即去,誰可代卿者?”弼薦文彥博,帝默然: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
又:神宗在潁邸,維(指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④,輒曰:“此非維之說,維友王安石之說也。”維遷庶子,又薦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及即位,召之。
又:宰相韓琦執政三朝,或言其專,曾公亮因力薦王安石,覬以間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從之,以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對,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琦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帝不答。
《宋史紀事本末》
神宗病甚不能言,宣仁謂曰:“我欲為汝改某事某事。”凡二十余條,神宗皆點頭。獨至青苗法,再三問,終不應。熙寧初,神宗與二王禁中打球子,上問二王欲賭何物?徐王曰:“臣不賭別物,若贏時,只告罷了青苗法。”
又:元豐中,王岐公珪作宰相。王和父安禮尹京,上眷甚渥⑤,且將大用。岐公乘間奏曰:“京師術者,皆言王安禮明年二月作執政。”神宗怒曰:“執政除拜由朕,豈由術者之言?他日縱當次補,特且遲之。”明春,安禮果拜左丞。珪曰:“陛下乃違前言,何也?”上默然久之,曰:“朕偶忘記,信知果是命耶。”
又:神宗以禁旅驕惰,為簡練之法,屯營可并者并之。守約率先推行,約束嚴峻。或言其持軍⑥太急,帝密戒之。對曰:“臣為陛下明紀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歸于上。”帝喜。
《宋稗類鈔》
神宗初,欲破夏國,遂親征大遼,御營兵甲、器械、旗幟皆備,分河北諸路兵,遂將置保甲民兵。諸路騷動。一日,帝衣黃金甲以見光獻太后,后曰:“官家著此,天下人如何?脫去,不祥。”又欲京城安樓櫓,后亦不許,但以庫貯于諸門。
又:熙寧七年春,契丹遣泛使蕭禧來言:“代北對境有侵地,請遣使同分劃。”神宗許之,而難其人。執政議遣太常少卿、判三司開拆司劉公忱為使。忱對便殿曰:“臣受命以來,在樞府考核文據,未見本朝有尺寸侵虜地。且雁門者古名限塞。雖跬步⑦不可棄,奈何欲委五百里之疆以資敵⑧乎?臣既辱使,必當以死拒之,惟陛下主臣之言,幸甚!”帝韙之。忱出疆,帝手敕曰:“虜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忱不奉詔(略)時王荊公再入相,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也。”以筆畫其地圖,命天章閣待制韓公縝奉使舉與之,蓋東西棄地五百余里云。
又:神宗獨用王荊公,盡變法度。一日侍太后同祁王(按吳王顥初封祁)。至太皇太后宮,太皇太后曰:“吾聞民間甚苦青苗助役錢。”帝不懌,曰:“以利民,非苦之也。”后曰:“王安石誠有才學,然怨之者甚眾,不若暫出之⑨。”帝曰:“群臣惟安石能橫身為國家當事耳。”祁王曰:“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陛下不可不思。”帝因發怒曰:“是我敗壞天下耶?汝自為之。”祁王泣曰:“何至是也?”不歡而罷。
《邵氏聞見錄》
神宗時以陜西用兵失利,內批出令斬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確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確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確曰:“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沈吟久之,曰:“可以刺面配遠惡處⑩。”門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殺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殺不可辱。”上聲色俱厲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蓼花洲閑錄》
神廟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后迎笑曰:“汝被甚好,雖然,使汝衣此等物,則國家何堪矣。”神廟默然,遂卸金甲。
《鐵圍山叢談》
熙寧末年旱,詔議改元,執政初擬“大成”,神宗曰:“成字一人負戈。”又擬“豐亨”,復曰:“亨字為子不成,惟豐字可用。”改元豐。
《石林燕語》
熙寧六年十一月,吏有不附新法者,介甫欲深罪之,上不可,介甫固爭之曰:“不然,法不行。”上曰:“聞民間亦頗苦新法。”介甫曰:“祁寒暑雨,小民猶有怨咨者,豈足為慮耶!”上曰:“豈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無耶?”
又:熙寧四年,王荊公當國,欲以朱東之監左藏庫,東之辭曰:“左帑有大禁,而年高宿直非便。欲除某人干當進奏院,忘其人名,實愿易之。”荊公許諾。翌日于上前進某人監左藏庫,上曰:“不用朱東之監左藏庫,何也?”荊公震駭,莫測其故。
《事實類苑》
神廟博涉多聞,每發疑難,出人意表,講官每以進講為難,蘇子由以手捫腹曰:“吾每進講,未嘗不汗出也。”
《畫墁錄》
裕陵嘗因便殿與二三大臣論事,已而言曰:“嘗思唐明皇晚年侈心一搖(11),其為禍有不勝言者。本朝無前代離宮、別館游豫奢侈,非特不為,亦不暇為也。蓋北有狂虜,西有黠羌,汲汲左右(12),吾未嘗一日不念之。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矣!比之漢唐最為強盛。”大臣皆言:“陛下圣慮及此,二虜不足撲滅矣。”上曰:“安有撲顳之理?但用此以為外懼(13)則可。”
明·王圻《稗史匯編·人物門·帝王下》
〔注釋〕
①越次:越級。②所先:首要之事。③眇躬:見識淺近。④見稱:受到稱贊。⑤上眷甚渥:皇上的恩賜格外優厚。⑥持軍:管理軍隊。⑦跬步:一小步。⑧資敵:奉送敵人。⑨出之:罷官。⑩惡處:荒涼之地。(11)侈心一搖:奢侈的風氣開始。(12)汲汲左右:為鄰國的威脅而耿耿于懷。(13)外懼:使鄰國震恐。
上一篇:《宋真宗皇后劉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真宗皇后劉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宗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宗澤》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