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峰
位于廬山西南,離牯嶺約15公里,聳立于崇山之中,如一朵倚天怒放的芙蓉花。海拔1474米,為廬山第一高峰。漢陽峰巔,形如蓋,峰頂建有漢王臺。臺因漢武帝登臨此峰而得名。登上漢王臺可遠(yuǎn)眺長江漢水,楚山吳地。如遇月明風(fēng)清之夜,可觀漢陽燈火,因此又叫“漢陽臺”,此峰亦稱“漢陽峰”。臺西南方有一峭崖,人稱“禹王崖”。漢代史學(xué)家司馬遷曾到此憑吊大禹。他在《史記·河渠書》上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臺東數(shù)尺立一方形石柱,高約2米。四面鐫字,北面“廬山第一峰”五字,南面“大漢峰”三字,東西兩面聯(lián)語云:“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我欲乘風(fēng)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漢陽峰南的紫霄峰,傳說有大禹當(dāng)年在此泊舟的“系船石”和大禹用蝌蚪文刻記治水方案的“石室”。漢陽峰南面有一條東北——西南方向長達(dá)七八公里的狹長谷地,名廬山垅。相傳秦始皇滅六國后楚懷王的兒子康王曾在此谷中避難,故又稱康王谷。谷中澗流背港,清澈見底。谷中的谷簾泉,被唐代陸羽在其《茶經(jīng)》中評為“天下第一泉”。
〔古詩文賞析〕 漢陽峰(并序) 清·曹龍樹
勢如華蓋,在五老峰之西南,為廬山第一高峰。
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頂上栽。
四面水光隨地繞,萬層峰色倚天開。
當(dāng)頭紅日遲遲轉(zhuǎn),俯首青云得得來。
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
詩的首二句“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頂上栽”。先用夸張手法勾畫出漢陽峰的高峻雄偉,再用比喻方法描繪出漢陽峰的奇特風(fēng)貌。本詩運(yùn)用這兩種修辭手法,極為巧妙地勾出了漢陽峰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遠(yuǎn)眺,而不能得之于近觀。因詩人是漢陽峰下星子縣人,這一觀感,當(dāng)是他長期觀察的結(jié)果,否則不可能描繪得這樣細(xì)致入微。
頷聯(lián)寫近景,絢麗多彩的“四面水光”在其上彌彌漫漫,閃閃爍爍,虛虛實實,可望而不可及,別有一番情趣。這種奇妙的境界,是一種物我合一,心手合一的物化效應(yīng),詩人只有達(dá)到這種效應(yīng),才能將具有自然天成之美的漢陽峰描繪得這樣真切迷人。詩人在這一聯(lián)中,將“水光”,“峰色”,交錯為用,相互補(bǔ)充。他既看到貼地奔涌的水光,又看到倚天怒放的峰色,一虛一實,完整無損地呈現(xiàn)了漢陽峰的神韻。這一聯(lián)詩,還寫了“水光、峰色”的動態(tài),移步換形,極富含孕。
頸領(lǐng)高度概括,尺幅萬里。如果說首兩句、頷聯(lián)是寫漢陽峰的橫向景象,那么這一聯(lián)則是寫漢陽峰的縱向景象。由地下向天上來表現(xiàn)漢陽峰的千形萬態(tài)。“當(dāng)頭紅日遲遲轉(zhuǎn)”,抬頭向上看,高聳入云的漢陽峰,使得太陽到此也被阻擋,也得慢慢地繞轉(zhuǎn)過去。低頭向下看,片片青云滾滾飛來。由此來顯現(xiàn)漢陽峰奇險的氣勢。這聯(lián)詩中的“遲遲轉(zhuǎn)”,“得得來”,還給本來靜止不動的漢陽峰帶來了動態(tài)美,讀來無凝滯堆砌之感,達(dá)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已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至于末兩句,完全是詩人自己的觀感,觀其語意,似乎可以領(lǐng)會到“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句中,明顯省略了主語“我”。而讀起來,便可體會到,“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峰,“我”在抒情,自然而然地給讀者帶來“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的聯(lián)想,引導(dǎo)讀者更深更全地領(lǐng)略漢陽峰的地貌風(fēng)情,具人妙不可言之效。
這首詩,詩人運(yùn)用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的手法,從遠(yuǎn)處、高處、大處著眼,以“大潑墨”的筆法,酣暢淋漓地描繪出漢陽峰橫空出世,巍然聳峙的氣勢。在具體寫法上,他也不同于七律通常之例。似乎毫不經(jīng)意地慢慢寫來,初似放緩,中幅以后,從仰視或俯視的角度,切入佳境。讀起來有豁達(dá)暢快之意,無愁思危苦之情。曲終奏雅,韻味無窮。正是“不求深遠(yuǎn),自足雅音”,可以說是律詩中的一首妙品。
(徐順明)
〔現(xiàn)代散文〕 漢陽峰巔,有一座碩大的峭崖——禹王巖。在陽光下,“禹王巖”顯得格外崢嶸奇譎,然而它披著厚厚的風(fēng)化砂礫,隱露石骨,“雅丹”褪盡,仿佛向人們露出它那荒涼貧瘠、豁達(dá)坦蕩的胸膛,顯示出一種原始地球的蒼茫和亙古的異樣風(fēng)情。
相傳大禹治水時,就端坐在這崖上,觀看長江洪汛,思考如何“疏九江”。終于在這里想出了退水的辦法,拯救了萬民。后人為紀(jì)念他,將這座“貌”不驚人的山巖叫做“禹王巖”。
凝視看冷峻、安祥、肅穆、神秘的禹王巖,頓生幾分莊重、幾分敬仰、幾分畏怯。它駐足的漢陽峰,曾經(jīng)是茫茫滄海。幾億年前,似一枝拔節(jié)的春筍喧嚷著、拼搏著、奔涌著,終于拱破地殼,告別昏黯,噴發(fā)出熊熊勃勃的火,錘鍛著、更新著,完成了地質(zhì)史上又一次痛苦卻又偉大的分娩,屹立于大地之間。
禹王巖上的斑斑苔痕,清晰地記載著風(fēng)侵雨蝕的歲月,勾畫出它似老非老的容顏。輕輕撫摸,一股清涼的寒氣沁人心脾,大慨這就是禹王巖含而不露的靈氣。遠(yuǎn)遠(yuǎn)望去,小小巧巧的禹王巖若有若無地藏在云霧煙嵐之中。走近一看,它又象巨人一般默默地注視著你。它容春之萌動、秋之豐盈、夏之蓬勃和冬之寧靜于一體,飽受日月之精氣,生成自己特有的一種淡泊、古怪和豪氣,與世無爭,卻又實實在在是一個巨大的存在。
站在“禹王巖”上,心靈指引著我去尋覓佛手巖,龍首巖、七星巖、蘆笛崖……等有名望的翠壑丹巖。它們都置身于錦繡之中,與我腳下的禹王巖淡泊相伴,卻因外力所至,它們在淡泊中還顯露了某些光環(huán)。而禹王巖,早已被歲月的灰塵封住,默默地甘領(lǐng)著黯然,我卻在這黯然中領(lǐng)略到了禹王搏浪急進(jìn)的風(fēng)骨,體察到了司馬遷蹙眉握筆的痛苦思索,也感受到了陶淵明飲酒狂歌的忘情吟誦……這些歷史上先行者們追求淡泊的胸襟和志向,不斷沖擊著我的思緒,洗刷著我心靈上的塵埃。
(徐順明)
〔民間文學(xué)〕 大禹頭戴樹葉帽,身披獸皮衣,站立在漢陽峰頂?shù)氖瘞r上,看著峰四周的滔滔洪水,心中焦急萬分。對于這勢如野馬的洪濤,他始終想不出一個退水的辦法。
雨,仍下個不停。且越下越大。黑云密布,雷聲大作,水面象煮沸了,翻騰著狂濤巨浪,呼呼地上漲,沖擊著峰邊的巖石,發(fā)出陣陣巨響。大禹全身都被雨水淋的透濕。他感到有些冷颼颼的,就捏著頭向“石室”走去。這時,一只特大的黑蛙,暗中緊緊跟在他的身后,也向石室爬去。
這間石室,上下左右前后全是自然形成的,僅供一人側(cè)身進(jìn)出。大禹來這里后,便把它作為棲身之所。
大禹步履蹣跚地進(jìn)入室內(nèi)。他長吁短嘆,神情沮喪,思著想著。想著思著,不知不覺便倒在干草上睡著了。一會兒,鼾聲大作。他實在太辛苦,太累了。
黑蛙爬進(jìn)室后,看著這位治水的英雄,象是有什么要事要告訴他。但又不能讓他知道是誰告訴的,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它就要遭殃了。只見它后腿一縮一伸,便來到石頭上,就用前爪在石上刻畫起來。正當(dāng)這只黑蛙聚精會神寫著什么的時候,大禹被一聲悶雷驚醒,坐了起來。那蛙聽見響聲,拼命逃竄,鉆進(jìn)石縫中去了。大禹睜開惺忪的睡眼,尚未看清是什么東西的時候,只見一黑影向石縫鉆去,頭已進(jìn)縫,只露出兩條似雞腿的后肢,他便大叫 一聲:“石雞”。
他的這聲驚叫,驚動了在天庭打盹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睜眼循聲望去,見一只黑蛙正沿石縫向水里奔去,緊皺眉頭說:“又是這個畜牲!”
原來這是天庭中的一只神蛙,因犯天規(guī),被玉帝貶到王母娘娘沐浴的圣泉——匡廬谷簾泉當(dāng)鎮(zhèn)泉將軍。這天它沿著天河巡察谷簾泉的水脈,站在云頭一看,見大禹又黑又瘦,愁眉不展,知其又為治水的事憂慮,便動了惻隱之心,想將一個屬于“天機(jī)”的治水方法告訴他。于是,他就潛入水中,暗中跟著大禹,等待時機(jī)。只可惜它還沒有將全部“天機(jī)”寫完,就被大禹驚走。驚走它事小,可驚動玉帝事大。果然,玉帝怒其泄露天機(jī),再次違犯天規(guī),下道御旨,剝?nèi)ニ南缮恚蛉敕矇m為肴,永遠(yuǎn)不得返回天庭。自此以后,它便在凡間繁衍生息成為廬山“三石”之一——石雞。
驚奇中的大禹,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石上有字,走過去認(rèn)真一瞧,原來是數(shù)十個蝌蚪文。意為教他治水之法,可惜不全。仍不得要領(lǐng)。他追悔莫及,連聲呼叫:“天不助我也!”忽然,他想起石雞逃遁時的情景,眉頭頓展,心胸豁然開朗,一個治水的方案成竹在胸。這就是鑿洞引水過山崖之法。此法一直沿用了幾十個朝代,成為歷代治水的基本方法之一。
(徐順明 整理)
上一篇:描寫《梁子湖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潯陽樓》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