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英年自戕
日本大正時期的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年),以其作品的內容廣泛、構思新奇、語言洗煉,文筆典雅為特色,在不長的創作時間里,為人們留下了140多篇小說,在日本文壇具有重要的影響。以芥川命名的文學獎,在日本享有盛譽,它是鼓勵優秀新作家的最著名的文學獎,比如著名作家石川達三、井上靖、松本清張等人,都曾榮獲該獎。芥川在他早期的代表作《羅生門》中,描寫了日本平安期末年,由于災荒,一個老婆婆為生活所迫,竟拔掉死人的頭發制作發髻,用來賣錢果腹。此舉被一個遭解雇的傭人看到,這個人始則發怒,繼而悟出為了求生只好如此的道理。于是,為了自己的生計,他將老婆婆的衣服扒走。通過故事作者批評了人的利己、貪婪。在晚期作品《河童》中,作者影射地批評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黑暗,譴責了資本主義對工人的殘酷壓榨。在作品中,作者也暗示了舊事物必然滅亡,和對新社會的熱望。芥川似乎也看到了當時社會中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在于資產階級與無階緞的矛盾,因為自20年代以后,日本社會階級斗爭日益尖銳,無產階級運動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都在日益發展壯大,在1922年日本共產黨成立。但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芥川并沒有勇氣正面接受這些現實,從而得出積極的結論。相反的,逃避現實的結果是使自己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對未來,他感到的是“模模糊糊的不安”,因而常常陷入絕望之中,甚至精神恍惚不能解脫。終于在1927年7月24日,服安眠藥自殺,時年僅35歲。
芥川之死,使日本文壇失去了一位才華出眾的作家,這件事也說明在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只是憑借樸素的正義感而回避階級斗爭的現實,缺少無產階級覺悟的作家,是不能成為真正的斗士的。只有投身于火熱的現實斗爭中,不斷地培養提高自己的無產階級覺悟,才有可能成為革命的作家、才有可能創作出具有積極意義的、富有戰斗力的作品。
上一篇:船大舷高添被動·困守港灣增損失
下一篇:蒼蠅——曾經漏網的乙肝病毒攜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