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曲折發展
1900年普朗克(1858—1941)提出了量子假說,打開了量子世界的大門,他雖然樹起革命的大旗,隨后又發生動搖和倒退。丹麥物理學家玻爾(1885—1962)卻始終是這場革命中的風云人物,他初期參加了用量子論解釋原子結構的戰斗,在革命高潮到來的時候,成了這場革命的主力軍之一。
1913年,玻爾發表了《論原子和分子的結構》,提出了量子化軌道理論,用量子躍進假說來解釋原子光譜的發射和吸收。這一新理論直接沖擊了傳統的經典物理學理論,立刻遭到了一些固守舊理論的物理學家們的圍剿,攻擊玻爾對經典物理學的“褻瀆和瘋狂”,甚至有人站出來面對面地對玻爾進行質問和非難,必欲置量子力學理論于死地。
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玻恩(1882—1970)提出波函數的幾率解釋,這種新方法與“決定論”相沖突,人們普遍地不愿意接受,甚至提出批評,他的新思想、新方法帶來的量子力學理論的新飛躍,更不為守舊思想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造成了量子力學產生和發展的艱難曲折的歷程,有人曾評論說:“這一新理論從根本上震撼了整個科學信念和一向被推崇的科學設想。量子理論是如此新奇,以致人們對它的接受極為緩慢”。量子力學正是掙脫傳統觀念的羈絆而創立起來的。
科學活動受社會條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政策和管理諸多因素的影響,無論哪一方面出現障礙,都會影響科學活動的發展,傳統觀點的束縛,往往會造成科學新思想在傳播、公認、推廣和應用過程中的失敗,因此,必須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上一篇:里希曼壯志未酬獻身“崗亭”
下一篇:陸游的愛情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