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發紙幣通貨膨脹
元代末年社會矛盾尖銳,經濟凋弊,至正十一年(1351)置立寶泉提舉司,掌管鑄造“至正通寶”銅錢和印制紙幣。可是由于連年災荒,紅巾軍起義,物價飛漲,軍費開支加大,官府又無節止地賞賜,這就使紙幣天天印發,其數額已多得無法統計,車裝、船運、來往裝載也不可計數,當時紙幣散滿人間,無處無之,錢幣大大貶值,人們漸漸把這些紙幣都看成廢紙,公私皆不使用,各郡縣俱實行了以物易物的古老交換方式。元代初年發行紙幣曾促進了商業流通,但是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是緊密相連的。由于元代中葉以后變亂頻仍,幾代皇帝都只圖自己享樂,特別是末代皇帝元順帝任用奸佞,肆意搜刮民脂民膏,賦稅多如牛毛,他們不管國力如何,濫發紙幣以救急,殊不知結果恰得其反。元初政治家耶律楚材早就對紙幣發行有過忠告:“金章宗時初行交紗(紙幣),與錢同行,有司以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當為鑒戒。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就是說國家絕不能濫發紙幣,且指出金朝已有前車之鑒。然而不幸的是元末卻又重蹈復轍,而濫發紙幣通貨膨脹的結果則是元朝不久淪于滅亡。
上一篇:濫伐森林的后果
下一篇:濫施賞賜國庫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