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馬援,字文淵,西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生于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其遠祖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因趙奢曾被封為馬服君,故后代改為馬姓。馬援曾祖父馬通,曾被封為重合侯,后因罪被殺,削去侯爵。直到馬援出生時,家里已是三代平民。馬援十二歲時,父母相繼謝世,他隨哥哥馬況生活。馬援性格堅毅,“少有大志” ,成年后,身材魁梧,眉目英俊。他常對人說: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聚米為山 指畫形勢
王莽朝末年,天下大亂,四方兵起。馬援投到王莽從弟林廣部下,當一名小官。后經林廣薦舉,被王莽任為新成大尹(即漢中太守,郡治在今陜西安康)。這時馬援已三十六、七歲。公元23年,著名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爆發,各方地主豪強也紛紛舉兵發難。王莽敗亡后,馬援逃避到涼州(今甘肅一帶),投奔割據于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的隗囂,被任為綏德將軍。隗囂非常敬重馬援,平時與其 “共臥起”,遇事皆 “與決籌策”。
但是,馬援投奔隗囂不過是個權宜之策。他知道隗囂是個“自挾奸心,盜憎主人”的小人,因而并沒有長久輔佐隗囂盤踞隴西的打算。他在動亂的社會中觀望尋求,企望能找到一個“才明勇略”的帝王,以貢獻自己的雄才大略,實現從小立下的大志宏圖。這樣的帝王終于被他找到了,即是在洛陽稱帝的漢光武帝劉秀。馬援第一次見劉秀是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冬,當時,隗囂欲歸附劉秀,于是派馬援持書信到洛陽接洽。劉秀聽說 “騰聲三輔,遨游二帝”的馬援來到洛陽,非常高興,遂便服簡從,熱情接見他。馬援見劉秀平易近人,豁達大度,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他懇切地對劉秀說: “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今見陛下,恢廓大度,伺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①。劉秀也對馬援一見如故,非常信任。于是帶著他西巡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東游東海,優禮有嘉; 爾后又派太中大夫來歙護送他返回隴西。
回到隴西,當隗囂問到洛陽和劉秀情況時,馬援極為興奮地說: “(光武帝)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②。在馬援的勸說下,隗囂終于表示歸順東漢,并派長子到洛陽為質。馬援隨隗囂歸漢后,因無實際職務,遂向光武帝請求去管理上林苑(皇家宮苑,在今西安市以南)。
馬援未料到,二年后他為東漢王朝立下的第一功,卻是幫助劉秀剿滅故主隗囂。建武六年(前30年)五月,隗囂聽信讒言,背叛劉秀。馬援聞訊,連寫數信勸阻隗囂。隗囂不聽,發兵拒漢。于是馬援上書光武帝,表示 “愿聽詣行在所,極陳滅囂之術”,決心幫助劉秀平叛。劉秀喜出望外,馬上交給馬援五千騎兵,讓他率領游說隗囂親信將領和北面羌族,使他們脫離隗囂; 并伺機配合主力作戰。建武八年(32年)夏,劉秀親自統兵征討隗囂。部將們 “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③為由極力諫阻。劉秀猶豫不定,遂夜召馬援問計。馬援向光武帝分析了雙方形勢,指明了隗囂將帥內部已土崩瓦解,漢軍進兵必敗敵人的趨勢; 為說明問題,他又在光武帝面前 “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昭然可曉”①。馬援這一分析敵情的辦法,似應是我國古代沙盤作業的先河。光武帝邊看邊聽,恍然大悟,高興地說: “虜在吾目中矣”②。第二天,劉秀依照馬援的謀略進軍高平第一城(今寧夏固原),大敗隗囂軍。第二年,劉秀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協助大將來歙平定涼州。
馬援終于以其杰出的膽識和出色的軍事才干,博得了漢光武帝的信賴,躋身于東漢開國名將之列。但是,這年他已經四十七歲了,確實印證了其兄馬況說的 “汝大才,當晚成”的話。
“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帝劉秀面臨著兩大軍事任務: 一是平定四周地主豪強割據勢力,實現中原統一; 二是抗擊西羌、匈奴等奴隸主貴族軍隊對邊郡地區的襲擾。到建武十年(公元35年)左右,第一項任務已基本完成,除盤踞在益州的公孫述還在垂死掙扎外,其他十幾支割據勢力已基本翦除干凈。這樣,第二項軍事任務就提到劉秀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本來,匈奴、西羌等奴隸主貴族軍隊,在西漢武帝至宣帝時已被漢軍擊敗,分別退到漠北和酒泉以西。但到王莽末年,它們的勢力又逐漸恢復起來,并利用中原地區的混亂形勢,卷土重來,重據故地。特別是西羌諸部落,“自王莽末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所有”; 其中曾被趙充國痛殲過的先零羌,又恢復實力東山再起,兇狠地對漢朝進行報復,不斷派兵襲掠邊塞,搶奪財物,給安定多年的邊郡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光武帝決定再次組織漢軍進行反擊。他一面派吳漢等大將統兵數萬北擊匈奴,一面準備派得力將領西趨隴西,平定諸羌。這時,大將軍來歙推薦了馬援。來歙說: “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于是,劉秀拜馬援為隴西太守,令其率兵擊羌。
建武十一年(35年)夏,馬援率步騎三千人出戰。在臨洮(今甘肅岷縣)大破先零羌,斬殺數百人,獲馬牛羊萬余頭,守塞羌兵八千余人投降。馬援獲勝后,繼續揮兵西進。這時,別的部落的羌兵數萬人,扼守浩亹(今甘肅樂都東)隘口,將家屬輜重轉移到允吾谷(今蘭州西北)。馬援見羌兵人多勢眾, 便避開浩亹敵人, 沿小道潛赴允吾, 襲攻其輜重。羌兵驚恐萬分,全部退到唐翼谷,以精兵憑山扼守。馬援趕到后,命主力向山列陣,牽制敵人,另派數百騎兵繞到敵后,乘夜放火,擂鼓吶喊。羌兵不知底細,慌亂潰逃,漢軍趁機追殺,大破羌軍,殲敵千余名。馬援在作戰中腿骨中箭,又見敵眾我寡,遂未再追殺,僅收其谷糧牲畜而還。這次作戰,馬援采取避實擊虛、迂回側襲等戰術,以三千兵馬擊敗數萬敵軍,收復了金城郡(郡治在今蘭州西),建立了赫赫戰功。光武帝親自寫信慰勞馬援,并賜給牛羊數千頭。
但是,當時朝廷許多大臣都認為金城郡在破羌(今青海民和附近)以西,“途遠多寇”,主張放棄這塊土地。馬援反對這種意見。他上書光武帝說: “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 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今湟水)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①。光武帝認為馬援說得對,遂詔命他為武威太守,駐守金城。
馬援走馬上任后,首先規勸因匈奴襲擊而內流的居民,遷回金城,“各反(返)舊邑”; 同時奏請朝廷在此設置各級官吏,完善管理機構; 此外 “繕城郭,起塢候(小城),開導水田,勸以耕牧”,并派友好的羌族貴族游說逃到塞外的羌民,勸他們蠲除舊怨,“和親”修好。經數年經營治理,金城“郡中樂業”,“馬畜滋繁”,呈現出一派和平安定的景象。六年后,馬援被調進京城洛陽,封為虎賁中郎將。
馬援奉調回京后,光武帝常召他去討論兵略,每當他講到眼前軍事策略或古人用兵的故事時,從光武帝到太子、大臣、侍衛,無不“屬耳忘倦”。光武帝見馬援很象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于是封他為伏波將軍。光武帝常說: “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凡馬援奏議,無不采納照辦。
“敦厚周慎” “謙約節儉”
馬援從隴西返京不久,又先后率兵北擊匈奴,南安交趾,戎馬一生,功高蓋世。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光武帝賜給他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但馬援從不以功臣自居,不僅自己節儉謹慎,寬厚待人,而且重視教育子女,誨誡后代。為此還有一件世人傳誦的“伏波將軍萬里還書以誡兄子”的故事。
馬援有兩個侄子,名馬嚴、馬敦。因其父早亡,由馬援撫養。馬嚴兄弟倚仗叔叔權勢,驕傲輕狂,放蕩不羈,頗有點紈袴子弟的氣味。這成了馬援的一塊心病。建武十九年前后,馬援奉命出征在外。在與敵人搏殺的間隙,他想起家里這兩個“喜譏議而通輕俠客”的侄子,放心不下,就寫信對他們進行教誨。他在信中指出: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譏諷時政),此吾所大惡也”①,要求侄子們要向當時名士龍伯高那樣 “敦厚周慎”,“謙約節儉”,而不要學習季良(亦當時名士) “豪俠好義”賓客如流的作派。指出,“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①。就是說,如果不能完全學到伯高那種謙遜儉樸的品格,至少還可以成為一個 “謹敕”老實的有用之器; 但若學放蕩不羈、好結賓客的人,難免要變成浮猾刁鉆的 “輕薄子”。真是一封書信,情真意切,聊聊數語,擲地有聲。馬援功高權重,還這樣謙恭謹慎; 身居沙場,還如此重視家教,作為一個封建的軍事將領來說,確實難能可貴!
“馬革裹尸”
馬援一生征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一次馬援凱旋回京,公卿故人多前往迎接。其中有個叫孟冀的,素來足智多謀,也和大家一起恭賀馬援。馬援不高興地說: “我原渴望你能說些有助于我的話,為什么也和眾人同一腔調呢?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七個郡的地方,僅賜封地數百戶; 我功勞微薄,卻封了一個縣的地方。功薄賞厚,能保長久嗎?請先生指教?!泵霞焦室馕⑿Σ淮稹S谑邱R援激昂地說: “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斷襲擾北部邊境,我想請旨征討,‘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男兒要死在戰場上,寧可用戰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怎么能躲在床上,死在妻子兒女手中呢? )”孟冀聽了,拍案叫絕: “好! 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如此呀! ”“馬革裹尸”一語,顯示了馬援獻身疆場的英雄主義氣概。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去做的。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居住在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一帶的“五溪蠻夷”,與東漢為敵,馬援請求出兵征討。光武帝見他已是六十二歲的高齡,沒有答應。馬援不服地說: “我還能披甲上馬! ”說著,令人牽過一匹戰馬,他抖擻精神,飛身而上。光武帝笑道: “這個老翁好威風呀! ”于是令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等將士四萬人征討五溪。行前馬援對友人杜愔說:“我受國厚恩,現老了,活不了幾天了,常怕不能為國而死,今遂我愿,可以安心瞑目了”。決心以實際行動實踐自己以身許國的誓言。
第二年春,馬援進軍到下雋(今湖北通城西北)后,與中郎將耿舒在進軍路線上發生了分歧。從下雋有兩條路可通五溪,一是從壺頭(今湖南沅陵東北),一是從充縣(今湖南桑植)。耿舒認為,從壺頭進軍,路近但水險,堅持走充縣; 馬援則認為,充路不但繞遠而且耗日費糧,若走壺頭,如扼敵咽喉,敵人不攻自破。二人奏章送到朝廷,光武帝同意了馬援的意見。但是,當軍隊抵達壺頭時,正值酷暑季節,馬援和將士們多染疾病; 五溪兵又憑險扼守,漢軍前進受阻,被困在壺頭。馬援多次抱病指揮部隊攻堅,均不能勝,“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惫⑹嬲J為作戰失利,責在馬援,遂懷著不滿心情報告朝廷。光武帝聞訊,派中郎將梁松為監軍赴前線,責備馬援,并催促他立即進兵。但當梁松抵達前線時,馬援已氣絕身亡。
馬援,這位東漢初年的名將,自投奔劉秀后,金戈鐵馬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渡)江海,觸冒害氣,僵(仆)死軍事”,終于以他英勇的行動,實現了 “馬革裹尸”的誓言。
但是,監軍梁松因馬援生前批評過他,心懷宿怨,于是借壺頭戰爭進行誣諂。光武帝一怒之下取消了馬援新息侯封號,雖沒有誅連九族,但也使馬援全家震恐。因而,馬援死不能還葬故里,僅由其妻在京城附近荒野地草草埋葬了。永平初年,漢明帝將東漢二十八位開國名將的像豎立于云臺,其中竟沒有馬援。可惜馬援行伍一生耿耿為國,死后竟 “名滅爵絕,國土不傳”,“家屬杜門,墓不歸葬”,人們提起此事,無不哀憐英雄,憤憤不平。
注釋
①② 《后漢書·馬援列傳》。③ 《資治通鑒》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八年。①② 《資治通鑒》卷四十二,光武帝建武八年。① 《后漢書·馬援列傳》① 《后漢書·馬援列傳》。① 《后漢書·馬援列傳》。
上一篇:《項羽》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魯肅》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