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并州太原人。其父曾事后唐莊宗,為岢嵐軍使,私養勇士百余人;莊宗疑其有異志,召之,懼而不敢行,全斌(時年十二)謂曰:“此蓋疑大人有他圖,愿以全斌為質,必得釋。”父從其計,全斌遂往,隸莊宗帳下,莊宗疑消。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一日,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反,攻入宮城,近臣宿將皆棄甲逃去,唯全斌等十數人拒戰。及莊宗為流矢所中,眾人扶至絳霄殿,全斌慟哭而去。明宗即位,補禁軍列校。
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后周太祖即位,為右廂都指揮使。次年,從太祖擊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于兗州(屬今山東省),為行營馬步都校。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從世宗平淮南,復瓦橋關。
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代北周而有天下,是為太祖,史稱北宋,全斌附之。四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叛,全斌由東路會大軍進討。及亂平,奉命修筑西山堡寨,按時而就。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七月,率兵入太原境,擊北漢,俘數千人以歸。次年十一月,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率步騎六萬伐蜀,自領北路軍。十二月,自鳳州進軍,相繼占領興州城(今陜西略陽縣)、勉縣等地。蜀軍燒斷嘉川(在今四川廣元縣東)以南閣道(即金牛道上之南棧道),以阻宋軍。全斌以棧道已斷,大軍不得進,欲取羅川道(在嘉川東南)以進。有人言:“羅川路險,軍難并進,不如分兵治閣道,與大軍會于深渡(在今廣元縣東北大、小漫天嶺之間)。”全斌從之,數日棧道成。
時蜀軍在大漫天嶺北,依江連山,結陣以待。西川行營鳳州路副都部署崔彥進奪其橋,蜀軍退保大漫天寨。次日,宋軍三道擊之,破其精銳,乘勝拔其寨。蜀大將王昭遠、趙崇韜引兵來戰,三戰皆敗。宋軍追至利州(今廣元縣),蜀軍逃去,渡桔柏津(在今廣元縣西南嘉陵江、白水江匯合處),焚浮橋,退保劍門(在今劍閣縣東北)。三十日,全斌進入利州,獲軍糧八十萬斛。
利州既克,全斌揮軍南趨劍門。及至益光(今廣元縣昭化鎮),集諸將議取劍門天險之策。侍衛軍頭向韜曰:“得降卒言:益光江東越大山數重,有狹徑,名來蘇,蜀人于江西置柵,對岸可渡。自此出劍門南二十里,至青強店,與官道合,若大軍行此路,則劍門之險不足恃也。”部將康延澤曰:“蜀人數戰數敗,膽氣奪矣,可急攻而下也。且來蘇狹徑,主帥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將往耳。若抵青強,北與大軍夾擊劍門,昭遠等必成擒矣。”全斌從其計,遂取劍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十三日,攻至魏城(在今綿陽縣東北),蜀主孟昶遣使奉表來降。全斌一方面火速上奏,同時遣延澤至成都見蜀主,諭以恩信,撫慰軍民。
全斌兵發京師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縣二百四十、戶五十三萬。
全斌入成都,日夜宴飲,不關心軍務,縱部下掠奪子女財貨。將士恃功驕恣,有軍校酗酒后,持刀上街,奪人財物,全斌不能禁,蜀人苦之。又全斌入成都數日,歸州路副都部署劉光義統帥之東路軍亦至。自是,兩路將士爭功,互相仇視。
三月,太祖命發蜀兵赴京師,并優給辦裝費;全斌擅減其數,又縱部曲欺凌之。蜀兵憤怨,行至綿州,劫屬縣以叛,推蜀舊將全師雄為帥,眾至十余萬。全斌遣馬軍都監朱光緒前往招撫之。光緒行前盡滅師雄之族,納其愛女和寶物。師雄大怒,引眾急攻綿州,不克,轉攻彭州(今彭縣),入據之,自稱興蜀大王,置節度二十余人,分據要害。全斌遣崔彥進和部將高彥暉等分道攻討,皆為師雄所敗,彥暉戰死,叛軍益熾。師雄分兵斷閣道,沿江置寨,聲言欲攻成都。至是,從師雄為亂者十七州,交通中斷,郵傳不通。全斌大懼,慮在成都蜀降兵為亂,遂置于夾城中,欲盡殺之。唐延澤請簡老幼疾病七千釋之,余者以兵衛還,浮江而下,若叛軍來攻奪,殺之未晚。不從,死者共二萬七千余人。至四年(公元966年)十二月,叛亂始平。
次年正月,蜀臣民至京師訟全斌等破蜀時諸不法事。太祖以全斌等平蜀立功,雖犯法,不欲付吏,乃令中書問狀,全斌等皆認罪。詔曰:全斌等“違戾約束,侵侮憲章,專殺降兵,擅開公帑,豪奪婦女,廣納財貨,斂萬民之怨嗟,致群盜之充斥。”百官以全斌等當處死。太祖念其前勞,特從寬貸,貶為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后。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為武寧軍節度,太祖謂之曰:“朕以江左未平,慮征南諸將不遵紀律,故抑卿數年?!?/p>
六月,死。時年六十九。
全斌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旅樂為之用。黜居山郡(崇義軍在今湖北隨縣)十余年,怡然自得,識者稱之。在指揮作戰中,善于聽其意見,故迅速平定蜀地。然軍紀敗壞,縱士兵搶劫,濫殺降卒,以致引起大亂,勝利成果幾乎全部喪失。對此,太祖一直耿耿在懷,曾謂宰相趙普曰:“王全斌平蜀多殺人,吾今思之猶耿耿。”
上一篇:《狄青》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王晏球》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